一般成长股,市场的重心在业绩增长的动态监视上,以及PE和G的匹配上,当G和PE完全无法匹配,特别是利润增速明显下降,股价就会受到沉重打击。科大讯飞本身也带有成长股特征:从06年到16年,它的年度同比增长率全都保持正数,但同时又是个趋势投资标的(A股市场,由于上市审核制,适合趋势投资的股票都会有显著的成长股属性),所以,尽管近2年利润增速也在下降:2015年是12.12%,2016年是13.88%,今年1季度是4.69%,2季度预告下降30%-70%,PE/G也早已脱离一般成长股的束缚,它的股价却还能强劲地逆公司盈利之势而涨,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市场早已淡化了它的成长股属性,把它归到了趋势型投资中。
本来,这篇以科大讯飞为样本,谈趋势投资的逻辑、要点、一般估值方法和定价法则的文章,写完后想发表的,但想到有“造势嫌疑”,最终还是搁下了,换了别的内容。老金在这个市场混迹20多年,也当过名人、牛人、大腕,但正像一位证券监管部门领导告诉我一位朋友说的,这是极少数没被股民投诉过的“名家”,原因就在,凡涉及私人利益,有可能对投资者造成情绪影响,使其做出错误决策的,一概回避。
现在,我的科大讯飞只剩一个零头的零头的平方根,不再有这嫌疑,如果有,按最阴暗的揣测,也只有“希望股价下跌”,所以我要为科大讯飞说几句。
从08年到16年,科大讯飞累计盈利为增发筹资额的47%,盈利/筹资比在近9年实施过增发公司中,居中间位置。但把“增发+借壳上市”的公司去掉——这类增发其实是换了一家公司,其盈利的膨胀速度不是“增发+扩展主业”的公司可比拟的,把“增发+重组”去掉,把上市不久的公司去掉,科大讯飞的实际排名会大大提前。
从08年到16年,科大讯飞的复利增长27.38%,排名在所有可比上市公司的前20%。如把借壳的、重组的去掉,可排到最好的前15%。从几次增发前后每股收益的变化看,科大讯飞有着良好的内生型增长,同时它的“小步增发→驱动主业”(4次增发,除了第二次相对较大,其余3次的规模都很小)也为股东创造了更多财富,也体现了公司在融资方面的严谨态度与专注于主业精神。专注主业、内生增长和增发双驱动,是一种良性驱动,无可指责。
市值/增发比为16.72倍,在最好的前15%公司中,去掉“增发+借壳上市”与资产重组公司、上市年份较短的公司,估计可排在前10%的公司内。市值/增发比,是从市场角度衡量一家公司,是在创造财富还是毁灭财富。如果一家公司,增发融资了47亿,市值增加了600亿,你说,我们应该向谁翘拇指,向谁竖中指?Xue教授,你要学的东西很多啊!
关于增发,我想说一个故事。那年,一位在投行做投资总监的朋友极力推荐某一股票,但那时的我还有一些巴菲特流毒没肃清,不问青红皂白,对增发一律抱有偏见和疑虑,所以,尽管他再三解释公司的增发项目、增发目的,我还是把它剔除了,结果,在09到13年这样的市道中,漏掉了一个复合收益近70%的股票。
也是从那以后,我开始考虑行业、公司业务、生命周期、增发的合理性、该增发项目是毁灭财富还是创造财富诸问题。适当的“增发→扩展主业”是优秀公司能持续保持优秀,领先的公司能持续保持领先、扩大领先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新行业、新业态、新产品领域,通过增发融资,迅速确立优势、保持优势、扩大优势,是很多今天的杰出公司所以杰出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股票市场真正伟大的地方。伟大的意思,你懂吗?就是不仅仅是为分享成熟企业的“羹”而来到股市,而是在为自己谋求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未来做一点贡献。一个伟大的市场,对正在努力、创造未来,或有可能创造未来的公司,总是抱有更宽容、更大度的心态,有更开阔的胸襟,美股的伟大就在于此!而Xue教授,你要学得东西真的很多,其中也包括对正在努力创造未来的公司宽容一点,厚道一点。
自然,用趋势投资法分析,用趋势投资的定价法则衡量,科大讯飞的63元是一个高风险警戒区,甚至有可能会是一个较大级别的顶,但这是另一码事,用的也不是Xue教授那套路数。如按那套路数,这世界根本就没亚马逊、特斯拉……什么事了——它们上市来又创造了多少利润?融了多少资?与之相比,科大讯飞堪称老实本分,更像个兢兢业业做技术、做产品,不是做营销、做资本的——美国高科技公司的CEO们,都是资本高手、营销高手。
人生是个学无止境过程,Xue教授要学的东西还太多。那套评价体系用在已趋近成熟的、已经或即将成为“金牛”的上市公司是合适的,平心而论,教授毕竟是教授。但“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人越到一定年纪越要学习,因为年轻就像一块海绵,遇水会自动吸进去,但到一定年龄就不一样,就需要主动学习,包括向后生学习,否则,“图样图森破”也是可以变成“图奥(old)图森破”的。
哈耶克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希望经济学家不要对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诺奖获得者要做表率,因为每一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其实都很狭窄,他只有在自己研究专题上才是专家、权威,超过这个范围就不是专家,不是权威,“但是,政府官员会把你当作专家权威,媒体会把你当作专家权威,公众会把你当作专家权威……”,我想哈耶克的这段话适合一切经济类专家。
关于科大讯飞这类股票的估值,我在讲到趋势投资时会做详细介绍,今天延续上周表格,讨论PEG问题。
PEG这指标,一般都认为是彼得•林奇发明的。但我最早看到是1986年《参考消息》上的一则报道:选股大师林复退休,公布他的选股秘诀(没错,不是林奇,是林复;也不是美国人,是一位香港基金经理;而且那时的林奇还在基金经理任上,直到1990年才退休)。它的原始公式也不是后来简化的PE/G,而是(增长率+股息率)÷市盈率。
这个指标后来简化成PEG,我理解和货币过剩越来越严重,平均股价越来越高,股息率在成长投资中的评估价值已经丧失有关。简化成PE/G,而非G/PE,无非是读起来更加顺畅——无论哪种语言,都是会考虑韵律的。
作为一个简单指标,PEG在06、07年的牛市中风行一时,很多一时高增长的股票,借助PEG,成为“最佳投资标的”、大牛股——这很正常,根据美股统计,“当前最流行指标”对股价表现的影响一直稳居前4名内。所谓潮流,不仅仅有概念潮流,也有价值指标的潮流,关注当前最流行的价值指标,也是提高选股成功率的途径之一。
但经过这多年调整,这个指标好像又隐退了,很少有人提起了。原因是前些年炒题材,今年炒价值,炒龙头,都没它的事。况且对PEG的过度滥用使不少人被踢了PP,或许还有GG?使人们再也不感兴趣。
简单的东西都是不完整的,PEG也毫无疑问是个漏洞百出的东西。但完整的东西往往是平庸的、僵化的。关键是,人类智慧迄今还只能靠一个个简单模型去解决复杂问题,要不,连物理学也诞生不了。漏洞百出没关系,重要是认识它的漏洞在哪,想办法去弥补它。
PEG的漏洞一个在PE、一个在G。G的问题下次说,今天讲PE。1992年,我在报纸上首次介绍(G+D)÷PE时,举了当时全市场PE最高(超过1000倍)的股票,说它“恰恰是全市场最有价值的股票”。虽然事后言中了,这个股票在其后的一年内涨了几十倍,但回想起来,实在是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
今天,再用PEG,我会在PE和G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不会简单地用一个“商”去衡量一个股票。
先看这样2家公司:甲公司,每股收益1元,股价(PE)32元(倍),复利增长20%,PEG=1.6;乙公司,每股收益1元,股价(PE)14元(倍),复利增长5%,PEG=2.8。不考虑估值变化,只看投资回收期和回报率,哪家更好?按PEG原理,甲更好。但以5年投资期来衡量,甲累计收益9.95元,相当买进价的31.09%;乙6.81元,相当买进价的48.64%。显然是乙更好。如收回全部投资成本,甲乙2家各需多少年?甲需要10年,乙也是10年,无优劣之分。
只有到第11年后,甲的高增长优势才会体现出来:甲获得39.72元的累计收益,相当成本价的1.24倍;乙只获得15.93元,相当成本价的1.13倍。时间越长,这个优势越明显。
但问题在,有多少公司能持续十几、二十年,只靠自身的积累,保持20%以上的复利增长?“企业平均高增长周期11年”,这是我在1998年《我为什么看空长虹》一文中引用的一个数字。能突破这一统计规律的公司不会超过15%。更多的情况是:有几年高增长,然后就开始下滑,沦为一家平庸的公司。
那么甲公司以多少倍的PE买进,才能让它5年期的投资回报超过乙公司?答案:20倍。这就是当PEG等于1时,保持若离若即的原因。如果PEG等于0.5(10倍的PE),5年就可收回成本,再下去就是净利润了。但这样的好事,只有林复、林奇时代才有。
今天,高增长的股票都不便宜,人们为追求高增长,往往支付了过高代价,而PEG则常常沦为半夜走坟地,吹口哨壮胆的工具。举例说,10年前的招商银行也是高增长股,复利增长高达38%,2007年在高成长股1.5倍的PEG可以接受的旗号下,以50倍的PE收盘。但经过2008年的估值调整,又加上增长率的下降,近5年,它的平均PE已降到6.47倍,这导致,虽然近10年它的复利增长仍有17%,但复合收益却只有可怜的4%不到(加上股息)。相反,凤竹纺织从2006年到2016年,复利增长仅1.57%,其10年的复合收益也达到了19%!原因?就在它的初始PE只有13.56!
PE的倒数就是收益率,13.56的PE意味着初始收益可达7.4%。而50倍的PE意味着有几年高增长要用来填补初始收益率不足的亏欠。万一在这过程中,公司经营遇到了一些挫折或估值调整,轻者就是几年白忙活,重者就是投资收益的泡汤。所以,PEG,不是商小就好,PE本身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PE越低,可接受的PEG越高。PE低到一定程度,G可等于0。反之,PE越高,要求PEG越低。PE高到一定程度,再低的PEG都不要,因为那个G本身就是不可维持的。现在,我们可看出PEG的漏洞了吧?当然,仅仅讲到此,那这个PEG就没用了,股票也不好玩,没乐趣了。以低PEG去追求高PE股票,有时还是很有成就,跟有成就感的,所以这个讨论,我们下周还要继续。(原标题:金学伟:商学院的“Xue”教授,你要学的东西很多,为科大讯飞说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