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在人类发展史上有过重要贡献,不但拥有《考工记》、《天工开物》这般科技著作,还有过青花秘色瓷、叠梁拱之类伟大的技术。当前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关键在于通过改善供给质量,提升质量水平,打造“中国制造”金字招牌。
曾经,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声接连不断;近年这种声音越来越少,但与传统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仍存。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中国产品的质量短板正在补上。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
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到突出位置,原因之一是中国早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离制造业强国地位还有不少差距。根据联合国数据,早在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经是美国的120%——当年中国达2.9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目前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相当于美、日、德等主要传统工业强国的总和。
然而,在产品质量方面,除了高铁、基建、航天军工等方面,中国在汽车及诸多轻工业领域,质量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造成口碑和品牌溢价偏低。以手机品牌华为和苹果为例,目前两家公司市场份额相当(今年二季度苹果12%,华为11.3%),但利润方面差距极大,华为2016年净利润为人民币371亿元,苹果则高达449亿美元。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质量关乎民众利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产品质量水平总体不断提升,国内外的质疑声越来越少,但仍然存在部分产品和服务档次偏低,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海淘”用户规模达到4100万,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7400万,“海淘”交易规模2015年就达近万亿元之多,这还不包括国人出境游的境外消费。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使一些有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满足,导致“需求外溢”。换言之,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提升,相对落后的质量供给水平与民众日益升级的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目前对中国经济而言,提振国内消费越来越重要,产品质量供给不足,不利于国内消费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
至于如何提升中国产品质量,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创新与产业升级支出。近年来,不管是政府对于创新的资金支持度,以及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投入,增速都很高。根据《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报告》,2015年广东、湖北两地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8%,平均研发人员占比为6%,有研发支出的企业占比为45%。创新投入之大,无疑是近年中国产品质量进步的关键因素,未来仍需持续。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急功近利的现状急需改变。从政府角度而言,要加强良性引导,多些长远眼光,筑起质量安全防线,改变当下一些中小企业与地方政府官员忽视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疏于监督、热衷赚快钱的状况。从企业角度来讲,要少点投机取巧,多些耐心专注与坚守;质量是企业的根本,信誉是企业的生命,让企业家和工人都做产品的挑刺者与欣赏者。(原标题:评论:质量提升乃中国制造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