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IPO企业以自己所特有的经营方式发展至今,每家都有其独特之处,也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是共通的,如企业家精神、专注和契约精神等等,虽然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不足和缺憾,但这也是成长道路中不可避免的,毕竟登陆资本市场仅仅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而已。
随着A股纳入明晟(MSCI)指数,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深化,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对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9月11日,证监会透露正在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持续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架构,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这预示着未来中国企业要想上市,就必须要进一步以国际规则改善治理结构。对大量志在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势必将面对更严格的规范要求。
其实成为上市公司几乎是所有企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这并非易事,企业家们需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方能叩开通向资本市场的大门。敲钟的那一刻璀璨无时不在激励着那些尚在征程中的企业暗下决心要去更加努力。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将会成为众多小伙伴们追逐的目标,那么这些有资格上市的企业大概是什么样子呢?
笔者供职一家IPO咨询机构,主要工作就是为IPO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在通过长期对大量企业的访谈研究过程中,对那些有资格上市的企业画像做一简单勾勒,努力以较为贴近事实的描述呈现出IPO企业的一些特征。
抛开那些扣非后净利润过三千万,财务、法律合规等众所周知的硬性条件不谈,大部分拟上市企业都经历过至少7-10年的发展周期,而少部分快速成长型企业多集中在高科技或互联网领域,这类企业成立时间少有超过十年的,与传统制造业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有投机取巧的空间,要知道科技型企业的失败率也是最高的。“平衡”无处不在。
在股权结构方面,拟上市企业或多或少都有股权投资机构介入,少的两三家,多的甚至有十几家,创始人持股比例大多都在70%以下,科技型公司创始人持股比例普遍要低于传统领域企业,融资次数也更多,上市前往往至少经历过两到三轮融资,而在传统领域夫妻档、父子档的现象更为普遍。但是家族企业却很难在科技型企业中发现其踪迹。
另外,IPO企业还有一些软因素,具有普遍特征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凡”
与一般对成功者的印象所不同的是,IPO企业并非高不可攀,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都是相对而言,许多企业在技术和生产水平在业内称得上领先,但大多数仅仅局限于本土,虽然在访谈调研中经常会听到企业评论自家产品能够堪比国际大牌的声音,但实际上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这个先进性更多的是指某一特性或指标,甚至是非核心功能的部分,那些真正能够和国际一流品牌抗衡的产品麟毛凤角。引进消化再吸收是普遍通行做法,粗暴有效,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这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国企业效仿跟风的能力以及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往往使得企业难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创新和工匠精神,生存和发展作为企业第一使命迫使许多富有抱负的企业家不得不“从善如流”。那么这种无奈的“平庸”之下如何实现超越呢?一些有代表性的做法是:1.速度,先人一步,永远比竞争对手更快推出新产品。2.创新,这里的创新是指在生产设备改进、经营模式、流程控制及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此来赢得市场。3.保密措施,比如许多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将整个流程拆解成若干模块,相关人员只负责某一单元的开发工作,最后由核心人员进行合成。通过螺丝钉模式来防范某技术人员流失所带来的风险。
二、不起眼的生意往往赚大钱
在调研企业过程中往往会让你感到意外,那就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反而能赚大钱,如某为消费电子产品提供一次性消耗材料的企业,每个产品仅仅卖两三毛钱甚至更低,毛利润却高达50%以上,年净利润达几千万,而员工仅仅一两百人。反观传统制造加工领域则投入大、成本高、人员众多但利润水平却很低,大比例的原材料成本和较长的账期使得企业依赖贷款严重且普遍,进而增加财务成本,侵蚀利润。而前条中所提到的创新不足也是造成这类企业现状的重要原因。中国要实现从生产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大国任重道远。
三、专注
大部分的企业基本都是自成立以来就持续专注于某一领域逐步发展至今,这点在民营企业中尤为显著,企业家的背景和出身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所属领域,且很难改变,很少有企业是由跨业转型而来,更多是逐步升级而来,比如早期只做单一零部件加工,发展一定阶段后逐渐承接组装业务,后期开始自行研发生产,并自创品牌,由配套企业变为整机厂。循序渐进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持之以恒是众多拟上市企业的显著特征。
四、契约精神
相比经常听到的老赖新闻,在拟上市企业群体中,契约精神往往被贯彻的很好,大部分的企业都能够做到遵守约定,与此对应的是对合同条约的重视和认真程度也比较高。虽然契约精神不能与企业的发展规模完全对等,但是这些企业在业内保持长期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与上下游顺畅的合作关系也是能够发展至今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比之下,从笔者接触的其他非IPO企业来看,对合约的重视和遵守情况往往良莠不齐。笔者曾经专门留意过一些契约精神缺失的企业,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五年,这些企业往往就寂寂无声了。甚至有碰到过与其曾经有过合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了解之下也都是前景堪忧。
五、战略不足
在发展战略方面的不一而同是笔者在长期接触IPO企业过程中所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具有明显差异化的特征,当然,所有企业都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许多办公大楼门前往往在企业LOGO下面会有一行字,如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及规划,这点在讨论企业募集资金投向时尤为明显,在企业申报上市材料过程中,募投项目是企业通过IPO募集来的资金投产的项目,其制定依据中关键的一条就是需要匹配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同时结合主营业务、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准备及市场开拓匹配等条件综合考量来制定合理的计划。而一些企业在制定募投项目时并不能够提供出合理的参考方向,有时会出现与企业的发展并不匹配的情况,使得在确认募投方向之前需要先梳理企业的发展思路,进而勾勒战略线条以为募投方向提供设计参考依据。这种后置式的做法反衬出的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的不足。
另外在进行内部调研访谈时,谈及企业发展战略时,往往很少受访者能够清晰明确而又快速的进行回答,由此可见,即便是已经到了即将步入资本市场阶段的企业,仍然有许多尚未完成量变向质变的转型。(原标题:王庆: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