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可能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以往贸易结算货币的基础上,高层开始强调人民币在国际投融资中的使用。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中国将探索扩大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投融资中的使用。这与周小川月初提出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本币投融资合作体系相呼应。
易纲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可以充分调动当地储蓄资源,通过合理的回报形成示范效应,撬动更多当地储蓄和国际资本,也有助于降低换汇成本和汇率波动引发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财新称,“一带一路”峰会或将出台与人民币跨境使用相关的举措。多位市场人士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模式有望从过去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模式,转向国际投融资货币模式。
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程实认为,“一带一路”峰会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跨境贸易主导向资本输出主导转型,为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注入新活力。“本次峰会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起点。”
事实上,央行在2015年及2016年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均指出,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使用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投融资
与以往贸易结算货币的说法相比,央行高层近期更强调人民币在国际投融资中的作用。
央行行长周小川5月初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提出,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体系,撬动更多的当地储蓄和国际资本,减少对美元等的依赖,形成正反馈。
周小川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具有许多优势。首先,使用本币有利于动员当地储蓄和全球资金;其次,使用本币有利于降低换汇成本;此外,使用本币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逐渐减少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依赖,降低因汇率波动而引发的风险。
“资金接受国可直接使用他国本币购买本币发行国的产品,节省换汇成本。随着资金接受国和资金提供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本币收入越来越多,未来也可直接使用资金提供国的本币偿还融资债务,节省换汇成本。”文章称。
易纲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愿望强烈,但其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融资需求较大,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支持。促进资金融通可以给“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周小川当时指出,要丰富并用好各种投融资方式,切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他鼓励通过更多地使用本币等多种方式来确保投融资的可持续性。
除央行之外,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领导人也在上周相继发表署名文章,均表示要全方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根据易纲提供的数据,中国已经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6个沿线国家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在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货币直接交易、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等方面的合作也有了重要突破。
高层微妙转变
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及路径发生了微妙转变。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央行两位高层先后强调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性,且更加强调市场作用。
央行副行长易纲在3月22日的“2017年跨境人民币业务暨有关监测分析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中长期战略,要保持定力,稳步实现目标。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驱动力没有变,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基础和支柱。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4月27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人民币全球城市对话”论坛上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市场力量将会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发挥决定性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阶段,是从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向国际投资及储备货币转变。”香港交易与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撰文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重点是,构建一带一路的“人民币区”:从中国发展角度看,势必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贸易结算、项目融资与直接投资、货币互换和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的重大机遇。通过建立更顺畅的资金流动机制与通道,有助于在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形成“人民币区”。
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程实团队认为:
本轮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为重点,以资本输出为重点,以实体经济直接投资为重点,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中心货币的步伐。货币当局将采用疏堵结合的监管政策。资本流动的“宽进严出”仍将持续,但对境外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会逐步放松,支持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资本输出;汇率预期管理的“底线”依然存在,同时会逐步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多样性,拓宽“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渠道。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15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这是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方就此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