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某省份的姜女士近期有一笔资金到账,出于保值和防风险考虑,她打算将其放入银行定期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询问了多家银行的客服代表后,她发现,相关利率较前段时间上浮了不少。
以交通银行为例,20万元以上金额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1%,较1.5%的央行基准利率上浮多达40%;50万元以上金额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8%,较2.75%的央行基准利率上浮38%。理财产品方面,该行某款周期90天、50万元起步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1%,另外一款周期82天、50万元起步、风险等级略高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达5.0%,利率均较前段时间有所上行。
此外,工商银行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8%,10万元以上金额可上浮至1.95%,较央行基准利率上浮10%。
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上浮,反映的其实是银行出于负债端的压力而加大负债资金吸引力度的行为。虽然每年年中银行都会上演存款“争夺战”,不过今年以来银行同业业务监管的加强加大了负债端的压力。5月24日,Shibor中长期品种利率继续上行,一年期Shibor报4.3220%,连涨27个交易日,并且已经连续3日高于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仇高擎向本报记者表示,这并不意味着银行边际资金成本已全面高于基准利率,市场利率不会快速向上,贷款利率也不会大幅上行。在监管从严的趋势下,应该还有一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仍处于进一步调整阶段。
市场利率上行不会致贷款利率大幅上升
对于一年期Shibor连续3日高于一年期LPR,仇高擎表示,据此判断“银行内部边际资金成本已经全面高于基准利率”并不准确,因为银行负债来源和资金运用是多元化的,负债平均期限较短,而资产平均期限较长。
“去年四季度以来的降杠杆、强监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的整体资金成本,对于主动负债比重较高的银行负面影响更显著一些。”仇高擎认为,政策和监管也会综合考量市场承受能力,防止势头过猛可能形成的局部流动性风险。市场流动性未来趋势很大概率仍是保持基本稳定,个别时点有所趋紧,市场利率维持小幅上移态势,短期银行间市场整体加权利率突破3.7%甚至4.0%的概率较小。
对于货币市场利率上移给贷款定价带来的影响,仇高擎预计幅度不会很高。
“市场结构差异和历史经验表明,贷款利率上行幅度相对有限。”仇高擎表示,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供需形势不同,债券市场更为市场化,企业发债基本是市场定价、议价能力较弱,但在贷款市场上,很多大型企业有很强的议价能力,银行较难显著提升贷款定价。
央行此前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对公一般贷款、住房贷款、票据融资利率较去年12月分别提升19bp、3bp、87bp,估算贷款整体利率提高了约16个基点。
另外,仇高擎强调,历史经验表明,货币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传导大约滞后1个季度,贷款加权利率的变化幅度约为货币市场利率变化幅度的30%。再考虑到货币政策操作因素,预计今年贷款加权利率较去年提高约20bp,升幅并不太大。
监管引导负债资金来源更趋多元稳定
2015年以来,商业银行对同业资金依存度较高。公开信息显示,部分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在总资产中占比达到4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0%。不过这一状态正在随着同业业务监管的趋严而发生改变。
银监会此前数据显示,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余额分别为21.7万亿元和30.3万亿元,比年初分别减少1.4万亿元和1.9万亿元,业务扩张明显放缓。
业内人士表示,近日同期限Shibor和LPR的倒挂说明,在银行同业业务监管加强的过程中,银行缺少负债,负债端存款增长慢,而同业负债又受到监管限制;但是目前货币市场流动性不紧,这表现为隔夜和7天Shibor是下降的。
此前一段时间,一系列强监管政策叠加市场猜测和预期给流动性带来较大压力。近期,过度的预期以及过快的调整给市场带来的超调压力有所缓和,央行中期借贷便利(MLF)投放量也有所放大。
“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去杠杆’、资金‘脱虚向实’的导向告一段落,可能只是市场步伐赶超了监管步伐后的短期缓冲。”仇高擎表示,在监管从严的趋势下,应该还有一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仍处于进一步调整阶段。
时至年中,“拉存款”再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增加负债的首要任务。然而,自2017年以来便已出现银行定期存款占比提升的情况。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量中定期存款占比为82.8%,较上年同期提升13.8个百分点。
对于定期存款占比的提升,有分析认为,在市场利率上升情况下,银行出于稳定未来负债的考虑以及近期定期存款利率相对同业负债更低的实际情况,加大定期存款营销力度。
央行在《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表示,下一步将“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增加负债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性,严格控制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