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监管部门出台了上市公司股东及董监高人员减持公司股份的最新规定,这一被称为“减持新规”的举措,将非通过二级市场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东全部纳入调整范围,在减持的数量、时间间隔以及减持信息的披露等多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对于制约超量减持、绕道减持以及利用信息优势不当减持等行为,具有很大的作用。也因为这样,不少投资者将这一减持新政视为“特大利好”,而端午节后的首个交易日,股市在开盘时也的确有过不错的表现。
但是,人们不能不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就“减持新规”这样的利好而言,其重点是解决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违规以及不合理减持问题,从而减轻这些限售股解禁后对股市的冲击。应该说,这一举措固然能够提振投资者的信心,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市场行情疲弱的问题。端午节后的首个交易日,股指虽然高开,但随后步步走低,沪深两市都拉出了不短的带上影线的中阴线。这种高开低走,并且以微涨报收的态势,客观上提示出“减持新规”的利好作用是较为有限的,不可能由此扭转当前股市的颓势。
大家都很清楚,自2015年夏季以来,沪深股市开启了存量博弈的格局。也就是说,随着去杠杆以及清理违规资金的进行,参与股市操作的资金在逐渐减少。
同时又由于市场前景不明朗,不确定因素又比较多,所以也就鲜有增量资金入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是靠总量趋于下降的存量资金在各板块之间的游动来运行,表现在具体走势上,就是成交规模不大、个股分化严重、指数波动有限、市场重心下移。今年以来,曾经有过雄安板块的强势崛起,但它并没有能够吸引新的增量资金介入,反而因为加剧了存量资金的转移,使得个股行情进一步趋向极端。在雄安板块降温后,就形成了少数消费行业蓝筹股大涨而其它股票持续下跌的“二八行情”,从而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安乃至恐慌。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解禁限售股的流通,固然能够起到减轻市场压力的作用,但在新股高密度发行的背景下,这种作用其实是不大的。而问题还在于,它不过是减少了即期的股票供应,但并没有带来新的资金。存量博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求关系在不断恶化,现在只是让这种恶化的速度有所放慢,但总量的失衡还是存在着,并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后市就不可能出现像样的反弹。
从逻辑上来说,出台“减持新规”的作用在于化解过大的股票供应压力,这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对于一个低迷不堪的市场来说,这当然也是很需要的。但是,如果市场一直是处于存量博弈状态,没有新资金的流入,即便是把解禁的限售股全部冻结住,恐怕也不可能让股市大涨,因为就市场而言,局面是供大于求。所以,实施“减持新规”当然很重要,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解决增量资金的入市问题,没有新资金的入市,扩容又源源不断,那么这个市场凭什么涨起来?
有人寄希望于6月中旬美国MSCI能够将中国A股指数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范围,这样理论上就可以有上百亿美元的资金能够进入中国A股。如果真的出现这种状况,那倒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在境内资金都不愿意入市的情况下,外资会奋勇当先吗?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没有入市的通道,而是市场本身缺乏吸引力。有关部门应该多从市场建设的角度着手,努力推动其健康、稳定地发展,让投资者有信心参与投资,让财富效应得以合理的体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比限制解禁限售股的流通,作用一定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