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开始,是保汇率?还是保房价?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而近期人民币汇率的逆势走强,特别是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第六日调高,以及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盘中刷新了七个月高位,这也印证政府部门已下定“保汇率,弃房价”的决心。
可能有人会问,汇率和房价为啥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原因很简单,高房价泡沫必须要在一个货币政策较为宽松环境下才能维持和推升。而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则意味着市场上的人民币越来越多,那么人民币出现贬值就不足为奇。如果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并加上严厉的资金监管,虽能稳住汇率,但是对房地产意味着是“严重失血”。
自进入2017年后,决策层的“保汇率,弃房价”的意图开始清晰,一方面中央明确提出“房子是给人住的,不是用来炒作的”。各地也纷纷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之前的北京上调首套房贷和二套房贷利率。到最近保定、珠海等地,出台史上最严限售政策,购房者要等“10年后”才能出售。所有的严厉政策都已表明,中国已进入房地产“去杠杆化”的时代。
另一方面,决策层并不希望人民币汇率走长期贬值的通道。年初我们还在讨论人民币汇率会否持续大跌的问题。而过了半年,我们发现人民币走势相当稳定,并没有出现大的调整。
这主要受益于美元指数的下跌,以及我国央行出手通过上调中间价、加强外汇管制、打击离岸沽空人民币势力、抛售外储等手段来稳定汇率。决定层希望人民币走国际化道路,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又一国际性货币,而汇率保持强势则是必不可少的。
对此,一些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升与贬都是双刃剑,人民币适度贬值对国内的出口有利,也没啥不好。而国内部分城市的高房价一旦出现崩盘,那有可能会成为日本那样,经济长期衰退不振。所以,国内高层不应该效仿当年日本主动去戳破房地产泡沫。
那么,中国的决策层为啥会在汇率和房价两者只能选其一的时候,在经历了犹豫不决的权衡后,最终狠下决心选择保汇率的呢?这背后又有何难言之隐呢?
第一,国内M2规模太大,已不可持续。2008年我国的M2规模只有47万亿人民币,而到了去年年末,M2规模已经突破了155万亿人民币,这相当于我们国家GDP的两倍还要多。如果M2增速每年还是以13%的速度增长的话,那么要不了多久,M2的规模会突破200万亿。显然M2的高增速难以再持续下去了。
而M2规模之所以这么大,这主要是给房地产无限制的加杠杆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庞大房贷的需求推高了M2的总规模。而全民加杠杆的后果很可能重蹈2015年股市的覆辙,当年我们给A股市场加杠杆,结果股市在去杠杆时,指数出现闪崩,给股市和投资者带来难以抹灭的创伤。所以,决策层开始对房地产的“降杠杆,控风险”高度重视,如何将房价的高杠杆降下来,同时还要将其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自2005年汇改至2015年,人民币汇率和国内的高房价呈现“同步共涨”的趋势。这主要是欧美各国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当时推出了4轮量化宽松政策,而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调整至零。大量国内游资流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推高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资产泡沫。
而自从2016年美国进入了加息周期后,各国也纷纷跟进。中国的决策层也面临两难决定,要么跟着美联储一起收紧货币,这意味着国内的资产泡沫可能破裂,要么继续搞货币宽松政策,维持资产泡沫,那样汇率重挫肯定难以避免。
如今,决策层之所以选择保汇率,弃房价,就是即使房价泡沫出现破裂,只要我们将汇率稳定在一个区域内,再加上中国对外汇进行严厉管制,国内外游资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大量流出中国的现象。而如果只保房价,不保汇率,能保多久却是个问题,而一旦保不住,汇率又没守住,那境内外游资离开中国的步伐将加快,最终产生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将会难以避免。
第三,保汇率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而保房价不利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自5月25日以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接近1.5%,离岸人民币更一度升值超过2%。实际上,决策层是希望人民币汇率在一个大箱体内稳定运行。人民币汇率的大起大落都不利于中国出口的稳定。保汇率的意图很明显,既想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想通过稳定的汇率,给中国出口提供便利条件,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腾挪出时间。
实际上,国内部分热点城市的高房价,对民间消费和投资都起着较大的挤压作用。当前国内经济还严重依赖房地产业,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民间消费和投资来拉动,而目前,民间消费的能力被房地产所挤压,而民间投资也因为房地产畸型繁荣,都将资金投了进去。这就造成,民间消费和消费都无法对经济增长提供支撑。所以,继续保房价泡沫,是没有前途的一条不归路。
在“保汇率”还是“保房价”的两者之间,决策层最终还是理智的选择“保汇率”,所以我们看到央行近期将短期利率往上调,而将长期利率压着不动。这种“锁短放长”的方式,既保持了短期汇率稳定,又通过对长期利率的压制将房价泡沫稳定住,慢慢使其“软着陆”。尽可能避免房价泡沫破裂所造成的系统性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