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一系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就是一个重大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科学认识这一命题,准确把握其内涵,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认知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自现代经济学建立至今,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自凯恩斯革命承认了政府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来,新自由主义者不断翻新着“小政府”“政府无效”等论调。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关乎改革成败的重大实践问题,是具有核心地位的“大关系”。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等。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也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
回顾起来,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些提法上的变化,表明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到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是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20多年的实践,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观点。这既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最新表述,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长期以来,关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争论,其实质就是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使政府和市场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绕不开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全新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表述,正是理论彻底的表现,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既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约束市场经济自由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更加明确了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能够真正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和谐二重奏,共同奏响的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