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 / 共赢 / 将军 / 北斗 / 花生 / 裕宸 / 荣泽 / 江湖 > 富士康在美国建厂背后的逻辑

富士康在美国建厂背后的逻辑

2017-07-07 14:50  来源:新浪财经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新浪财经

富士康们去美国建厂背后的制造产业流动规律是什么?难道制造产业能沿着总统特朗普的“权杖”逆流?只有厘清问题的实质,才能确定我国制造业的应对策略,光是喊“不要让富士康跑了”等口号是无济于事的。那小编来带领大家聆听一下盘和林先生对富士康在美国建厂的逻辑分析。

富士康美国建厂背后

富士康美国建厂背后

  三星电子日前宣布,将投资3.8亿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South Carolina)建造一座家电制造工厂。此外,富士康、富士康子公司夏普和台积电等均考虑在美国建厂。上周,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曾表示,富士康将于8月初公布在美国的投资计划。郭台铭还称,未来5年富士康在美国投资额预计将超过100亿美元。

  重振制造业是特朗普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他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威胁”称企图离开美国、解雇美国员工、在他国建厂却想把产品售往美国的企业,都将征收高达35%的惩罚性税收;同时承诺在美国建厂、投资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之后,福特、丰田、本田、苹果等相继宣布在美国建厂。富士康美国建厂,更是引发了制造业在中美两大市场中取舍的猜想。

  我们不禁要问,富士康们去美国建厂背后的制造产业流动规律是什么?难道制造产业能沿着总统特朗普的“权杖”逆流?只有厘清问题的实质,才能确定我国制造业的应对策略,光是喊“不要让富士康跑了”等口号是无济于事的。

  咋一看,一些市场主要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受到特朗普的“威胁”后,纷纷表态要在美国投资建厂,但应付式表态居多。即便富士康,也是因为液晶屏面板“运输成本高”才在美国建厂的,“富士康跑了”或是杞人忧天,富士康广州砸610亿元最先进显示器项目今年初已经动工。另据《华盛顿邮报》3月29日报道,特朗普威胁难阻企业外迁脚步。

  现代经济中,产业聚集在制造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比资源优势更能降低成本。研究发现,满足初期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以后,税收等优惠政策对外资不再是主要的吸引力,资源优势也不是太重要,聚集经济特别是产业关联、需求--成本的关联才是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从公开的资料看,富士康在国内通过各种政策优惠后,纳税很少,在全国各地对财政贡献普遍都不高,因而可以推测,税收并不是富士康美国建厂的主要原因。

  这表明,目前宣布美国建厂的公司本质上是跨国公司多国生产的产物,总统的“权杖”并不能改变制造产业聚集和流动的本质规律。那么,什么原因使得某一工业从一个区域迁移至另一个区域呢?

  具体来说,产业聚集和迁移要分成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劳动力池共享、专业化投入等都是“基本因素”;第二个层面是市场因素如市场需求、产品差异性、市场关联、贸易成本等;第三个层面是知识溢出效益。这些因素远比总统“权杖”更具魔力,才是真正决定制造业聚集和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从目前来看,美国尽管降低税收的幅度不小,但人工等综合成本依然远远高于中国。以iphone为例,在美国组装和美国制造成本要高出100多美元。制造业等生产部门将越来越多离开中心进入外围地区,这是现代经济增长一个根本性趋势,富士康等制造业不太可能因为总统的“权杖”大规模逆流到美国,其主要生产部门仍然会留在中国、印度等国家。

  富士康美国建厂是基于“运输成本”等给特朗普一个“顺水人情”,但背后蕴藏其布局“知识溢出”企业战略,也折射出当前制造业的产业聚集因素的权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产业聚集的程度的提高,第二层次“市场因素”超过了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等“基本因素”,之后知识溢出效益在“新制造”(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聚集)中的地位更为最重要。

  近年来,富士康在外人的印象中还是“代工厂”,但其核心业务已经在悄然改变,在纳米科技、云端运算服务等高科技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美国建厂或是富士康布局“知识溢出效益”的重要一环。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在第一个层面竞争,高度依赖劳动力成本的代工企业等初级制造业,部分企业从我国转移到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这也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真正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业聚集中心,没有知识和技术的支撑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是总统的“权杖”(惩罚和“减税”)带走了我国制造企业,我们必须从产业聚集的更高层次如市场因素、“知识溢出”来吸引、留住制造企业,这才是我们“不要让富士康跑了”的正确应对策略。

到此,小编要和广大的投资者朋友们说再见啦,大家是不是很舍不得小编呢?不用伤心,不用难过,大家可以阅读下面的几篇文章,财经365的小编永远伴随着您!!(本文原标题:盘和林:富士康美国建厂背后)


推荐阅读>>>

任泽平:金融去杠杆真的一去就灵吗?

银行理财收益率居高难下的缘由

金融风险显著上升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