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在7月7日证监会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通报了近年来“老鼠仓”执法情况。统计显示,2014年以来,证监会共启动99起“老鼠仓”违法线索核查,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83起,涉案交易金额约800亿元。
其中,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交易室副总监胡某涉“老鼠仓”案例就是新型“老鼠仓”的典型。
大数据监控,新型“老鼠仓”现形
老鼠仓是指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信息,违反规定从事相关的证券交易,泄露未公开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此前说到“老鼠仓”,焦点几乎都聚集在基金经理或者是帮助基金经理调研的研究员,他们因为职务原因往往能迅速获取内幕消息,然后暗自提前建仓买入,赚取非法收入。
但在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交易室副总监胡某涉“老鼠仓”非法获利4200万元事件中,这群“老鼠”提前并不掌握信息,也没有提前建仓,而是同时甚至延后建仓。至此一种新型“老鼠仓”犯罪手法浮出水面,我们且来看看“老鼠”们都是怎么产生抗药性,变异升级的。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监察中心,一群专业人士紧盯显示屏,监控着从这儿进进出出的交易数据。证监会破获的多起“老鼠仓”案件线索就是来自这里,它们就像一只严格公正的猫,时刻追踪着老鼠的踪迹。
当然猫警长的火眼金睛要依赖于深交所监察中心的大数据智能监控平台,该平台从2013年正式上线运营,全天要处理超过1亿笔的成交记录,还可以在线处理20年以上的数据。就在2015年4月,大数据智能监控平台成功监控到的两个账户的异常交易引起了监察人员的关注,一些基金交易员、保险资管从业人员甚至是总监级、高管级的人员也开始玩起了“老鼠仓”。
据央视报道,这两个账户对104只股票先后进行的113次交易,在交易时点和方向上都和某只基金趋同,简单讲就是这只基金买什么,它就买什么,交易金额高达10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发现这两个账户的异常交易后,第一时间将线索向中国证监会上报,证监会稽查总队稽查人员当时就判断,这个帐户交易的未公开信息的来源很可能是交易室或者一些别的渠道。那么,究竟谁会延后知晓基金交易的股票以及交易时间、数量等未公开消息,而且信息量如此巨大?
据悉,在基金买卖股票的链条上,负责执行买卖命令的交易室交易员、负责资金托管的银行工作人员甚至负责基金净值计算的结算部门理论上都可能会延后知晓未公开信息,他们都有铤而走险做“老鼠仓”的可能,这就意味着如今做“老鼠仓”的人群范围更大了。在不断地梳理和排查后,稽查人员最终锁定了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管理交易员的交易室副总监胡某。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