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紧接着,财政部发布了89号文,提出要打造中国版“市政收益债”。这是我国加强地方政府债券(下文简称“地方债”)管理、更好防范债务风险的一大创新。市政收益债、地方债置换、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成为化解地方债潜在风险的三大重要手段。
“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和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银监会2017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指出,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抓紧规范银行对房地产和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从今年6月份开始,土地储备和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先行试点。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试点项目收益专项债券,有利于深化财政与金融互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有利于遏制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项目收益专项债券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如土地储备、政府收费公路等。试点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债券,就是要在锁定专项债券风险范围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试点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债券,一方面放开了地方政府债的“前门”,另一方面也就堵住了地方政府债的“后门”。这对于控制地方债增量和防范潜在风险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举措。但由于“市政收益债”尚处于试点阶段,所涉领域和规模都不会太大。化解地方债存量潜在风险还需要依靠地方债置换这个“法宝”。
地方债置换就是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将所欠的债务延后的一种方式,用以缓解地方债的压力。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发行地方债1.86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发行量(3.58万亿元)相比减少1.72万亿元。经过前两年地方债置换大规模发行(2015年为3.2万亿元,2016年为4.9万亿元)后,2017年及以后年度剩余的地方债置换存量大量减少。财政部官员预计,今年地方债置换规模会明显低于去年。
除了试点“市政收益债”和地方债置换之外,防范地方债风险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2015年以来,一些新型融资手段正通过政府投资基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形式出现,使得地方债隐形风险进一步增加,有可能成为新的政府债务风险点。
为了化解地方债这一隐形风险,目前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在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力求厘清政府与平台的关系,进而化解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风险。
在7月2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指出,存在“灰犀牛”风险隐患的领域就包括地方债务。
专家阎岳认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的试点“市政收益债”、地方债置换和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等措施,可以让“灰犀牛”远离地方债。(原标题:三大措施 让“灰犀牛”远离地方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