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投资分析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研究中多应用一些常识,就会发现投资研究其实没有那么难。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应用自己的直觉去感知一些“必然发生的事情”。尽管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会是投资研究中的秘诀呢?但是,市场大众恰恰很多时候不按常识思考,他们或是陷入自己的执着,或是被别人的狂热所影响,最终放弃了看起来最简单的“常识”。
这里,就先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2017年的前8个月中,银行板块表现非常优秀,年初至今的上证银行全收益指数累计上涨17%。早在2011年,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担忧持续不断。事实上,从2012年6月至2017年8月,上证银行全收益指数从大约500点上涨到1200点,远超同期大盘表现,甚至与同期中小板、创业板指数相比,也不遑多让。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银行系统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政府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决心,我们就会在2011年发现,中国的银行系统不能崩溃,也不会崩溃。如果我们对比当时中国银行系统的报表和美国在2008年崩溃的金融系统的报表,它们的衍生品和杠杆率情况,它们所在经济体的健康程度和发展潜力,我们也会发现中国银行业和美国银行体系,两者完全不是一种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投资者再细心审视上世纪90年代初上市的平安银行(前身为深发展银行),在上一个坏账周期中的财报情况,就会发现这家银行在整个1990年代末的银行坏账周期中,没有一年ROE(净资产回报率)为负。2011年以后的中国银行坏账周期,严峻程度远远小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坏账周期。这,又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常识。
从当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来说,高昂的房价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神话。但如果我们观察一线城市的房屋出租回报率、房价收入比例,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众几乎不可能舒适地负担房子。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负担的,那么这种商品如何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长期投资品种呢?
股票投资中的估值因素,也常常能够通过简单的常识来判断。在2014年年中,我们看到大量蓝筹股的估值极其低廉,5到6倍市盈率(PE)的股票比比皆是。而这种估值的股票是什么概念呢?意味着未来的年均回报率在18%以上。而18%的回报率,又会出现多少次?简单用常识判断,这难道不是一种优质的资产吗?
2015年的小盘股则构成了另一个极端,创业板指数在6月份甚至达到150倍左右PE,而这意味着150年才能收回投资回报。这样的估值水平,对应着每年不到1%的回报,难道还需要什么专业的估值方法,才能知道这个市场太贵了吗?
再看当前在社会上流行的虚拟货币,许多人认为它不可替代、供应量有限。问题是,一串没有国家政权背书、也没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代码,怎么可能有哪怕一点的价值?据媒体报道,全球已经有900多种不同的虚拟货币,总数仍在增长中,这又怎么可能是“供应量有限”?但是,狂热的投资者们可管不了这么多,他们照样打着“拥抱科技”的名义,冲进这个他们一知半解的新兴事物中,而将常识远远丢在一边。
常识的判断,不仅可以用于投资,也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分析。这里,就再让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经典的例子。
两千多年前,在中原大国的晋国,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赵家都城被困,战局指日可定,韩、魏的君主到智伯的营帐中议事,出帐以后,遇到智伯的谋臣絺疵,双方点头寒暄。絺疵随即进帐对智伯说,韩魏必反。
智伯问为何?絺疵说,我们三家围赵,约定胜利后三分赵家,现在赵家都城指日可下,城中“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这两个人见到我却并无喜色。这种应该高兴的时候而不高兴,那么他们必定打算谋反。结果,智伯不听,韩魏果叛,约赵攻智,史载“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所以说,许多时候,投资研究中的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其逻辑也没有那么复杂。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我们有没有仔细观察,客观思考。毕竟,功夫最高深者,也只在平常处而已。(原标题:陈嘉禾:用你的常识做投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