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此前上证报曾独家报道,MSCI将对所有纳入MSCI指数的A股公司进行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研究和评级。目前,ESG评级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很多制度尚待完善,具体到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制定强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兼具统一性和差异化的评级体系等。
4日下午召开的中英绿色金融论坛发布了《2017年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中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提出上述建议。
《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公司的基本面、ESG因素和融资成本相关,同时公司的ESG表现和公司证券的投资回报相关。
中国工商银行最近开展了一项研究,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环境信息、彭博社上列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对应的ESG评级模型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企业的ESG表现与财务表现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
具体而言,针对沪深300成分股的研究发现,企业的环境处罚与股票走势呈现负相关关系;企业的ESG表现越好,公司财务的长期绩效表现也越好;在将ESG评级应用于上证180股票指数时,发现企业的ESG表现与财务表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根据美银美林的数据,ESG度量已经成为未来波动性、收益风险、价格下跌和破产的可靠指标。该银行在分析2005-2015年的美国标普500数据后发现,基于ESG的投资能够在规避美国股票的价格风险、收益风险等方面为长期股权投资者提供巨大好处。
也正因为此,ESG因素越来越被一些市场参与者关注到,重要性不断提高。目前一些与ESG相关的原则已被广泛采用。《报告》举例,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中,就对ESG信息应考虑的主要方面做了明确表述,如“环境”包括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资源枯竭、固废和污染、森林砍伐;“社会”包括工作条件和工作流程、员工待遇、当地社区冲突、健康和安全、员工关系及多样性;“公司治理”包括高管薪酬、贿赂和腐败、董事会构成及其多样性、税收政策等。
尽管如此,各个维度下应考虑的具体内容依然缺乏清晰的定义和标准。《报告》认为,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核心内容加以细化。
《报告》指出,许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缺乏对ESG风险进行一致、准确的评估和定价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缺失会是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的一个重要障碍。
与此同时,金融业还没有建立ESG因素与投资/信用风险及融资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学,未能有效证明更好的ESG表现可以为绿色企业带来较低的信用风险和融资成本。这方面的缺失制约了绿色投融资的市场潜力。
《报告》对中国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制定强制披露环境信息的具体规则,建立统一性和差异化相结合的ESG评级体系。
《报告》同时建议,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应该通过以下方式推动绿色增长:将满足ESG评级标准的绿色信用资产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内;让拥有出色ESG表现的企业拥有更低的资本要求;鼓励市场机构根据绿色评级结果建立相对应的正面与负面清单;为长期机构投资者,例如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养老金和年金机构明确ESG信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