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首次代币发行(ICO)圈两个礼拜的成昆(化名)正被这样的故事包围,三观备受刺激。
今年4月份以来,比特币价格逐步走高,从6000多元一路震荡上行,飙升至3万元人民币附近。这一波比特币“牛市”的主要“推手”是ICO。
但现如今,对于那些还做着“一币一别墅”、“一睁眼账户里多两个亿”美梦的人,都该醒醒了。
今天(9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网信办、工信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7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
这份公告将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在内的代币发行融资定性为: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并且要求,从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
从ICO支持的融资币种来看,比特币和以太币占比最高,二者合计占比达90%以上。公告一出,各种代币价格发生暴跌,从央行15:00发布公告到16:30,比特币和以太币这两大加密货币分布暴跌3.7%和11.66%,市值1个半小时内总共蒸发65亿美元(约合424亿人民币)。
代币发行融资涉嫌
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
央行等7部门的公告中还解释称,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代币发行融资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此外,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除了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之外。公告还要求,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
此外,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对于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金融管理部门将提请电信主管部门依法关闭其网站平台及移动APP,提请网信部门对移动APP在应用商店做下架处置,并提请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公告还对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提出了要求,这些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为代币发行融资和“虚拟货币”提供账户开立、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产品或服务,不得承保与代币和“虚拟货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代币和“虚拟货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从这份公告来看,监管部门对包括ICO在内的代币发行融资下狠手了。
圈子里尽是一夜暴富的神话
事实上,监管层的这次大动作是预料之中的。因为在9月2日晚间,中国首家比特币交易平台——比特币中国(BTCChina)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称,该交易平台从9月2日起暂停ICOCOIN充值与交易业务,并将于9月3日星期日下午6点暂停ICOCOIN提币业务。
那么,为什么ICO会引起7个部门的关注呢?
虎嗅评论员伯通在一篇《珍爱智商,远离“区块链”》的文章,以自己的小老板朋友遭遇割韭菜为例解释称:
当我的小老板朋友被拉去参加“币神训练营”之后,同行的小老板们纷纷表示根本听不懂啥叫比特币啥叫区块链啥叫ICO,这时导师点拨了一下:你们就当这是“打新”就行了。小老板们立刻一脸恍然大悟状。
中经丰利(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CEO微博
所谓“区块链”项目的真实套路就是——项目对外发行“韭菜币”,韭菜们拿比特币(或者人民币)按比率购买韭菜币。韭菜币的特点是,成本为零,总量有限,你买得越晚就越贵,而且越发越少,越来越难买到。项目方暗示:如果“打新”成功,韭菜将可以坐等韭菜币升值,一个字:稳。
市面上大多数“数字货币”、“区块链项目”、“ICO众筹”,都是打着“区块链”幌子进行的投机游戏,属于完全的地下消息市,无任何监管保证,风险极高。
可是,如此高的风险,依然有上百万人愿意入局,原因只有一个——暴利。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一位资深玩家总结:ICO的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谁谁谁又赚了上千万,这是这个圈子里的励志故事。
出现在股市里的投机方法,在ICO里一样也没落下。投资一个ICO项目,然后等它升值再卖出去,这是真正的投资逻辑。
于是出现了“庄家”。币圈资深玩家老范听说过的“庄家”,原来都是在股市里玩的。
能被操纵的市场,才是好市场。散户一提到庄家操纵市场,往往深恶痛绝,但是如果庄家能很容易地操纵市场,才会有人愿意进来坐庄,旧庄赚了跑了,新庄又来,可能就能带来一波波的高潮。
虚拟货币交易,不像股市,会设置涨停、跌停,开关市的时间。“7*24小时交易,无涨跌停限制,通过舆论、技术操纵市场也几乎不会被追究,真是庄家的天堂,所以长期看涨。”该玩家总结。
老范认为,这一波会涨得这么高,就是因为有很多新“韭菜”。新进的玩家看不清这个圈子的套路,信息不对称,所以很容易被忽悠。
专家:90%以上的ICO项目是虚假的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7月25日发布了《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43家,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ICO融资规模和用户参与程度呈加速上升趋势。
ICO融资金额与参与人次时间走势
对于监管层为什么在此时突然介入对ICO的监管,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互联网金融研究专家邓建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其实也不是突然,因为在过去的3~4个月,央行已经花了很多精力来关注和研究ICO,包括央行在内的监管者和我个人的交流都比较多,所以也不能说是突然。
其次,近2~3个月,ICO项目的数量在中国越来越多,非常火爆。所以如果没有任何的监管措施、央行不出手的话,恐怕里面的欺诈将会越来越多,最终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问题。
关于央行对ICO代币定性为涉嫌非法融资、金融诈骗等,邓建鹏表示:
以我的调研,ICO有90%以上的项目是虚假的,所以有很高的风险。这些ICO项目确实像央行定性的那样,可能涉嫌到非法集资或者金融诈骗,而且比例是很高的。
但是,邓建鹏认为,如果把所有的ICO都“一刀切”、叫停,还有待商榷,因为有很少的ICO项目确实有创新的价值,这些项目的区块链技术的创新确实是存在的。如果把这少部分有创新价值的ICO项目和企业也一起叫停,则有点可惜。所以应该就严厉打击诈骗活动的ICO项目发起人,然后把这些有创新价值的项目保留下来。但这样做的话,就会加大央行作为监管者的执法成本,执行起来也比较困难。
美国证监会:谨防ICO骗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美国、俄罗斯等国监管层也接连对ICO发出预警。8月28日,美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谨防ICO骗局的警告:
这些声称拥有ICO技术的公司,可能存在“拉高出货”和“市场操纵”的两种欺诈可能。
比特币新闻网(news.bitcoin.com)报道称,近日,美国金融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由金融科技专家组成的小组,旨在为ICO项目颁发证书,并且评估ICO潜在的价值。这个独立的机构被命名为“ICO认证委员会”,简称ICC。
Peter Tatarnikov是ICO认证委员会的主席和创始成员,他在阐述建立ICC的大环境以及目标时表示:ICO认证服务是我们现有技术认证服务的补充。通过ICO募集资金的方式越来越受欢迎,但这一过程充满了对发行商和投资者的挑战——因此,为金融技术公司搭建最好的募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金融委员会现在很高兴地向符合条件的公司提供认证,让他们可以尝试ICO。
在过去的几周时间内,ICO和SEC的最新公告都成为了热门话题。在今年筹集了几十亿美元之后,一些人认为ICO的环境似乎超出了监管范畴,美国监管机构似乎也同意这一点。日前,一家名为Protostarr的初创公司便因为SEC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而关门歇业,在两周前开始的一个ICO项目中,Protostarr筹集了价值大约4.5万美元的以太币,用于建立一个收入分配D-App(去中心化的应用程序)。
《福布斯》专栏作家、区块链组织Protostarr创始人吉布森(Joshua Gilson)在接受比特币新闻网采访时表示,“SEC的调查人员打电话给我,要求我提供有关Protostarr的信息。”SEC的问话方式让吉布森感觉到有找律师的必要,但随后熟悉美国证券交易监管程序的律师都未能给他满意的答复,所以Protostarr最后决定将投资者所购买的以太币全部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