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微信朋友圈被“腾讯公益创意项目——小朋友画廊活动”刷屏, 7个小时筹集善款1500万元。不过,当日下午,该活动即引来了“捐款去向”、“画作是否代笔”、“善款不给作者”等质疑。
当互联网碰到慈善,犹如一束光簇拥一束光,又如苹果砸中了牛顿的头,迸发出了强大的力量。仅仅7个小时,就有581万人次在线参与,筹集了1500万元,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一元购画”的出现充分说明,在推动慈善创新,特别是在加大慈善与互联网融合上,大有文章可做。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爱的基因,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通过与新型传播方式的融合,有着更好表现。这些年来,经历过的互联网慈善、出现过的现象级慈善案例还少吗?透过现象,爱心是根本,与新型传播方式的融合,更多起着一种“正确打开方式”的作用。参与“一元购画”的人,首先是心中有爱;组织“一元购画”活动,也是心中有爱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有人担心,现在对“一元购画”的质疑,会不会损伤社会爱心,特别是公益组织的爱心?担心大可不必。社会发展到今天,公益发展到现在,不能忽视公益组织的作用,也不能离开公益组织的作用。现代化公益对现代化公益组织,既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现代化公益,还是现代化公益组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阳光透明。难以设想,如果离开了阳光透明,现代化公益和现代化公益组织,会有怎样的发展?
真金不怕火炼,去芜才能存菁。这些年来,围绕互联网公益,发生的质疑并不少,一直高涨不退的社会爱心,已经从事实层面给了答案。经验告诉我们,本身没有问题,就不会害怕质疑;害怕质疑的,往往本身存在问题。其关键就在于,质疑是否理性。如果质疑是理性的,是基于事实基础上的提醒和监管,那么质疑就不可怕;如果质疑是非理性的,纯粹为了质疑而质疑,或者为了否定而质疑,那就会发生消极作用。
面对“一元购画”,质疑主要表现为“捐款到底去向哪里”、“画作是否代笔”、“善款给不给作者”。这样的质疑,并没有超出合理的界限,从大的方向上讲,这种质疑是理性的。“一元购画”项目由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联合深圳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发起。现在,活动举办7天之后,在公众的质疑声中,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终于在官网公布了善款使用计划,对巨款将通过项目如何改善目标人群的生活质量、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款项支出是否合理、剩余款项将如何处理等,给予公众一个初步的回应。
对“一元购画”的质疑,并不是说“一元购画”一定存在问题。公众的质疑,更多是希望活动组织得更好,防止可能的万一发生。现代化公益,不仅不应拒绝监督,而且应该创造条件支持监督。“身正不怕影子斜”。对于公益组织来说,不能自视“身正”而不去解释,相反,更应该通过善意的回应,让公众看到自己的“身正”。作为一款现象级公益产品,“一元购画”应该发挥出示范作用。可以讲,回应质疑的“一元购画”才是好公益。(原标题:对“一元购画”的理性质疑无损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