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在国家对中医日益重视的大背景下,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要把中医药知识,结合到中小学生课本里去,2012年,北京全面启动了“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
随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思考也趋于理性,民众对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强。但相比于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医文化进校园”常常会引发争议。除了一直存在的“中医粉”和“西医粉”纷争之外,也不乏有人觉得中医与教育本身不甚相关,不宜动辄进校园。
如果仅仅站在升学考试的立场,中小学生学习中医当然属于无用之举。但是,教育本不应局限于分数,更应当担负起传承文明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等重任。因此,从“大教育”的角度审视,“中医文化进校园”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首先,中医药知识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有极大助益。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压力很大,颈椎病、失眠、肥胖等症状普遍。除了缺乏运动锻炼的时间之外,很大程度上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甚至上了大学,依然深夜撸串喝大酒、学习娱乐不下床,轻则身材走形变样,重则罹患恶疾。教会学生健康生活,提升学生健康素养,让“不懂”健康的青少年懂得健康,珍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乃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这方面,讲究生活规律,强调调和调养的中医药,对于缓解疲劳、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等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价值。换言之,让中医药走进校园,不是为了培养小郎中,而是通过科学认知更好地理解健康;不仅是教给他们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更是让他们学会在与天地共和、与四时同序中健康成长,以心理和情志统帅身体四肢,以养生来强体,学会在身心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健康成长。
其次,“中医文化进校园”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中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蒙以养正”,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希望在孩子。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认同和接受,因为中医药不单单是医学知识,还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道与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中医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契合,有古代仁人志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伟人生观,也有绵延五千年的“天人相应”“阴阳平衡”“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等核心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抓手和路径。
基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精粹的责任和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发挥其在青少年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道德塑造等方面潜在的巨大作用,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有助于延续中华文化基因,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原标题:小学开设中医课,不是为了培养“小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