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种种迹象表明,继ICO后,比特币交易平台成为了监管的下一个目标。您认为监管机构的意图是什么?
李莹:今年以来,部分比特币、区块链技术创新已偏离初衷。伴随比特币价格的疯涨,比特币及其相关产业投机气氛浓厚,投资者盲目跟风炒作甚至失去理性。私人和机构持有比特币已经从早期的技术偏好,发展到现在的投资和投机。本次被央行禁止的ICO原本是区块链项目非常重要的融资手段。但是,今年以来,国内ICO项目上线频率呈指数级加速趋势,融资规模和用户参与程度也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显然这其中很多ICO项目已经脱离了区块链本身。比特币交易平台作为绝大部分比特币投资者买卖比特币的渠道,对这种投机炒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平台开展融资融币、杠杆交易、拆分买卖虚拟货币,已经涉嫌违法证券活动。
近期监管机构接连暂停ICO和关闭部分比特币交易平台,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加强金融风险防控,避免金融风险突然爆发。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三项任务,并明确指出,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在这个大的政策前提下,监管层对比特币及其相关产业的调研和风险提示非常重视。今年,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对公众进行了ICO风险提示,明确指出,ICO存在包括项目失败或“跑路”导致的资金损失风险、价格剧烈波动引起的金融风险、借ICO进行诈骗和非法集资的违法犯罪风险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对ICO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向公众进行了多次风险提示。应该说,近期监管层对ICO和比特币的风险已经作了较为充分的风险提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防控金融风险仍将会是金融监管的主要任务。
记者:部分交易所暂停比特币交易,是否说明监管层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持谨慎态度?
李莹:市场应理性看待部分交易所暂停比特币交易。这是监管层针对市场乱象的管理办法,与比特币本身无关。特别是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作为多个国家数字货币的一项可选技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肯定和关注。
数字货币是网络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央行均启动了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发行工作。从全球范围来看,按照发行主体,数字货币发展大体呈现出两种路径,一个是法定数字货币,即由中央银行来发行和管理,我国央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另一个是非法定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以太币等为代表。与私人数字货币不同,央行数字货币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将传统货币长期演进中的合理内涵予以继承,在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记者:国际上对比特币持何种态度?有哪些监管经验可供借鉴?
李莹: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致力于将比特币纳入本国监管体系当中。目前,各国对比特币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明确比特币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德国是全球首个正式认可比特币货币属性的国家;欧盟整体立法规定对比特币交易不征收增值税;日本和新加坡等国也对比特币表示支持。第二类是禁止比特币在境内流通。厄瓜多尔2014年颁布了禁止比特币和其他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法案;玻利维亚中央银行下令禁止不由政府发行或管理的任何货币。第三类持审慎观望态度,仍不对比特币进行监管。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对比特币的基本属性、法律边界、监管态度均不一致。很多比特币相关产业链也处于监管的模糊地带,各国都没有成熟的监管经验。从比特币自身来看,也不是一个完整的货币方案,仍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比特币目前主要用于投资,在支付流通领域很少使用,对各国货币政策调控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多数国家将比特币监管的重心都放在了实名认证和反洗钱等方面,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比特币进行非法交易、贩毒和恐怖犯罪等活动。此外,英国和新加坡等国通过建立监管沙箱制度和创新加速器机制,为数字货币的市场化创新提供试验和监管环境。今年年初,我国央行建立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也是对数字货币创新和监管的一种探索。(原标题: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完善比特币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