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以创新为根本,监管以风控为目的。创新和风控虽然谈不上是一对矛盾体,但鼓励创新意味着风险承受能力需要增加,而过多的风控制约则可能会一定程度地抑制创新。在以风险管理为基石、对国民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的金融业,如何在创新和风控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用知易行难来形容可能也并不为过。
如今,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可谓日新月异。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数字支付和网上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用户数量的增速已超过了互联网用户的增速。 这一趋势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新经济效应,另一方面,交易规范、资金安全、个人隐私等挑战也愈发显现。这种新常态迫切需要监管层通过更为有效的手段或工具来防范行业风险。
笔者认为,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层面着手:
一个层面是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强化自身合规,最终合力实现行业监管的宏观目标。
从全球来看,开展技术投资已成为金融机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各大银行正成为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最大投资者,有些投资规模甚至堪比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仅以美国为例,CB Insights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自2012年以来,其前十大银行向金融科技公司累计投资达36亿美元。
在香港,包括汇丰在内的12家国际银行和保险公司已联手埃森哲(Accenture),为当地“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初创科技公司提供支持和辅导。其中,有一家名为KYC-Chain的香港公司就能够将生物识别和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了解你的顾客”的流程。
内地金融机构在与科技企业合作上也毫不逊色。近期,国有大行与BATJ合作的新闻几乎令人目不暇接;由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旗下的众安科技与复旦大学联合设立的“区块链与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也备受期待; 而为欺诈防范和信用风险管理等领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跨界合作”也层出不穷。
从“了解你的客户”到反洗钱、反欺诈,再到信用风险管理,这些恰恰是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合规核心。若金融机构可以在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协助下更有效地达到合规要求,保护客户利益,防范金融犯罪,那么,整体来看,这些努力最终将有助于市场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另一层面则是监管机构自身利用新技术,提升市场监管的效用和效率。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在全球的快速发展,“监管科技”也开始在中国受到关注。 为了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今年5月,央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并将强化“监管科技”的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有相关市场研究表明,当今大多数涉足市场监管业务的科技公司主要侧重于以下五大领域的产品开发:监管报告、风险管理、合规、交易监测以及尽职调查工具。这些应用领域与全球金融监管重点高度吻合,因此,其对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实用意义也与日俱增。
当世界向中国学习数字化经验时,中国也可以放眼海外,借鉴既能防范风险又能鼓励创新的监管手段。(原标题:汇丰(中国)行长廖宜建:发展“监管科技”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