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块头,高于全球水平的年均增长率,近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至少还有30%提升空间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量,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市场基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进步,成为人民币跻身全球强势货币的加速器。
去年10月,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SDR)篮子,正式成为世界性储备货币,为人民币进一步成长为国际避险货币提供了规制性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提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大了汇改力度,汇改促进人民币进一步被世界所接受,最终撬开SDR的大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经历如此良性循环,实为难得。从这个角度看,正在成长为国际避险货币,并非人民币带给世界的意外惊喜,而是中国持续汇改必将结出的硕果。
即便不论上述诸多因素,单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管制宽松与灵活、国际贸易本币结算份额持续扩大、离岸与在岸资本市场广度与深度等四大货币评价指标看,人民币也具备了成长为国际避险货币的一般要件。人民币近半年来对美元持续升值,直接推动人民币成长为国际避险货币的进程,其速度之快、势头之猛超出了全球大多数货币监管机构的预料。如果说这是一个“意外”,那也是两年前“8·11”汇改的阵痛回馈给人民币国际化的红利,再次印证了改革攻坚力度与改革效果成正比的规律。
以往,中国把美元作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单一参考货币,通过深化汇改,欧元、日元、澳元、英镑、瑞士法郎等都被纳入人民币“紧盯”的一揽子货币。如果把人民币视为鸡蛋,那么一揽子货币就是很多只竹篮子,从而避免了人民币以往装在单一美元篮子,跟着美元单边波动的被动局面。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超过六个百分点,可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却保持了汇率基本稳定或稍有贬值,由此形成的“多货币对冲”,让那些不希望人民币坚挺乃至快速成为国际避险货币的人无从发声,也让那些认为中国央行“操纵汇率”的言论不攻自破。
此外,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强力推进金融去杠杆挤泡沫取得阶段性成效,进一步释放了国外投资机构使用人民币,通过QFII、沪股通、深股通、沪伦通等渠道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机会和空间。尤其是拥有70万亿元存量的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简称“债券通”),进一步放大了用人民币阶段性避险并逐利的能量。举个例子,今年初人民币汇率为6.95,投资者需要用34.75万人民币才能购买相当于5万美元的人民币资产,如果在上周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则只需要抛售32.6万人民币资产,就可重新换取5万美元,斩获差价2.15万人民币。这就叫既避险还逐利。(原标题:乐见人民币正在成长为“全球强势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