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2015年“8·11”新汇改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特点有所变化。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新的形成机制公布以后,人民币中间价参考昨日收盘价+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形成机制被推广和认可。但是,该机制下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在不同时期仍然表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贬多升少,对美元指数非对称调整。这一阶段又分为几个不同时期:
2015年末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公布~2016年一季度。这一时期,美元指数在第一次加息后,开始从高点回落,按照新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人民币中间价应当随之升值,但这一时期的中间价实际上是横盘的,由此造成人民币对其他非美元货币的走势下跌,即人民币CFETS篮子指数在这一阶段出现贬值。
2016年二季度~2016年末。这一时期的美元指数整体呈现上行趋势,其推动因素主要是,2016年6月的英国脱欧冲击欧元,造成美元指数上涨,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效应、市场乐观预期和2016年底加息预期推升美元指数。在这一期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出现贬值,由于其他非美元货币在强势美元背景下也纷纷贬值,因此人民币CFETS指数在此期间大致保持稳定。
2017年初~2017年5月中旬法国大选结束。在此期间美元指数重新表现出下行趋势,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特朗普国内政策开始面临挑战,再通胀效应在一季度以后逐渐消退,前期市场强势美元的预期开始回调,推动美元走弱;二是欧洲经济基本面从2016年末走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法国大选没有出现极右翼登台,欧洲政治系统性风险下降,两大因素开始推动欧元上行,美元指数相应走弱。
这期间人民币中间价走势基本处于横盘状态,在美元持续走弱期间基本没有显著升值,这也使这一期间人民币CFETS篮子指数出现贬值。这一阶段情形与2015年末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公布~2016年一季度的情形基本一致,即美元走弱,人民币中间价不升值或者小幅升值,由此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贬值。
第二阶段: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不再贬多升少,在美元走弱时开始显著升值。2017年5月中下旬人民币中间价引入逆周期因子调控后至今,人民币中间价结束对美元横盘,开始了显著的升值过程。2017年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的持续下行,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以往少见的大幅升值,这与2017年之前人民币对美元贬多升少的特点相反,人民币在近期开启了对美元的强势升值,即便近期美元指数趋稳反弹、横盘震荡时,人民币对美元仍表现出持续升值。人民币加速对美元升值,使得人民币CFETS指数也在近期出现明显上行,人民币CFETS指数自8月下旬小幅升值0.7%。
2015年末以来,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先后进行了两次微调整。其一是对参考篮子汇率部分的调整。2017年2月20日,外汇交易中心对上述规则进行了技术微调,为避免对日间时段篮子货币变动的成分重复计算,将报价行要加权计算的篮子货币汇率时间段,由过去24小时缩短为过去15个小时,即从前一日下午4点30分至当日上午7点30分。
其二是“根据经济基本面和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设定的逆周期因子调整。2017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宣布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近2600点。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论述了逆周期因子,披露了逆周期因子的计算方法。(原标题:王彬: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背后有怎样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