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风暴正在席卷数字货币。有消息称,我国的监管机构要求境内的比特币交易所制定无风险清退方案,截至目前,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均宣布将停止交易。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持何种态度?形势稳定后,相关交易平台会重新运营吗?数字货币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如何?针对上述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子衡。
记者:为什么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日趋强硬?
周子衡:放眼看来,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处于一个数字化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是继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全球化以来,最为深刻的、影响十分深远的社会经济变革。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货币的数字化。可以说,货币数字化进展的顺利与否或将直接决定经济数字化的命运。
社会经济乃至货币的数字化有两个发动机,一个是私人部门的、自发的;一个是公共部门的、政府主导的。就数字通货而言,包括私人数字货币或准数字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国际上,各货币当局并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而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坊等准数字货币开始逐步发力且越来越具有冲击力。之前,全球各货币当局对此的立场和态度虽有差异,但大体而言,一直较为开放与包容。原因在于,一是这种冲击具有鲶鱼效应,能带来金融科技的技术刺激与观念的翻新,可视为货币数字化的促进力量;二是这种冲击力还尚在一个相对安全或可承受的范围内,且各当局认为自身有能力来及时地跟进监管。因此,虽然私人数字货币或准数字货币一直处于风险提示或监管警戒中,但是具体的监管措施并不鲜明,也谈不上严厉。这就令私人数字货币或准数字货币迎来了一个所谓的包容性监管或灰色成长的阶段。
但是,大量数字货币的创新以及巨量的私人数字货币或准数字货币交易规模和价格的极速飙升等打破了这个“平衡”,促使监管当局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以确保货币金融体系的现实稳定。
记者:在形势稳定后,监管机构会重新开放私人数字货币的交易吗?
周子衡: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私人数字货币或准数字货币究竟是货币数字化,乃至数字经济总的进程中的积极力量,还是消极力量?对其采取百分之百的支持或反对都是有问题的。实际上,也几乎不可能给出一个所谓的“折中”性的立场。当前,私人数字货币或准数字货币已经在社会经济体系内发展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力量”,进而对金融稳定构成了现实威胁或实质的冲击。这是一个基本判断。这就促使监管当局必须标示出鲜明的立场,且在策略上给予明确的回击。监管的底线是,创新所带来的金融不稳定必须受到监管约束,予以遏止。(原标题:央行旗下媒体:为什么要严监管数字货币?形势稳定后还会开放交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