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文章《现实是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吸引了各大媒体关注。
毋庸置疑,中国农村和城市孩子的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罗斯高教授确实指出了问题所在,但是其数据和分析方法存在一定问题,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没有指向核心问题。
首先,我对“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城市有孩子93%上过高中”这样的数据表示质疑。
我同样运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在18-19岁这个高中入学年龄段,农村孩子高中入学率达到了42%-43%,而城市孩子高中入学率为75%-78%。这确实显示了城乡孩子教育水平的差异,但是并没有罗斯高教授说的那么大。我们在2016年对5个省2000多农户做了调查,发现在18- 29岁这个年龄段农村青年中,完成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了44%。考虑到高中入学率的不断提高,现在高中年龄段农村孩子的入学率应该接近50%。
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就义务教育阶段来说,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在15-19岁这个年龄段,农村完成初中教育的人数比例已经超过95%。按照我们2016年对5省2000多农户的调查,18-29岁这个年龄段,农村完成初中教育的人口超过80%。
其次,罗斯高在分析中国农村孩子智商的时候,使用的是“贝利III婴幼儿发展指数”。按照传统国际标准,如果这个指数低于79,该婴幼儿就属于发育迟缓。但是罗斯高教授却把这个标准提高到了90。他的理由可能是这个量表随着时代的进步,标准要提高。但是对于婴幼儿,他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还处于人生的出发点,有的还没有准备好认真学习,提高标准,把很多孩子打入发育迟缓集体,这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按照79这个标准,农村孩子中发育迟缓的比例应该低于20%。按照陈素霞于2004年在《健康心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以河南焦作妇幼保健医院的样本,如果按照79作为标准,18%的孩子发育迟缓。如果参考这个研究,现在农村孩子的发育水平确实比城市低一些,但是差距应该不大。
正如罗斯高教授指出的那样,教育对一个国家改善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但是教育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需要考虑回报率;超越经济结构过度教育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未必是最优决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农村孩子即使花费了很多金钱和时间,接受了很好的高等教育,但由于社会资本的缺乏,也未必能在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点加入就业市场,学得一门手艺。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从过剩走向不足,蓝领工资不断上涨。在沿海的劳动力市场,建筑工人的基本工资已经超过了200元/天,甚至已经超过了大学生的平均初始薪水。农村孩子趁早加入劳动市场从经济上讲未必不是一个理性决策。
教育有两个基本功能,首先是学习技能和提高修养,其次是找工作的“信号”功能。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的研究,在社会和企业对个人能力不能准确观测的情况下,他们会认为教育水平高的人能力强,教育成为表达个人能力的一个“信号”。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即使大家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社会还需要大量不需要高等教育的蓝领工人。这容易造成教育的浪费(斯宾塞称之为“烧钱”)。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而蓝领工人工资不断上涨,显示中国的教育资源可能存在错配或者过剩。
最后,我们不能否认城乡教育差异,一个孩子出生于农村或者父母受教育较低的家庭,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教育水平的同步提高。教育不平等在中国还有其他原因,第一,好的教育资源在不断向好的地区和好的学校集中,越好的学校获得的补贴和教育资源越多。从公平的原则出发,国家应该把资源向贫困和不利的地区倾斜。第二,很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但他们的孩子经常无法在城市享受同样的教育水平。这些农村孩子只能和父母分离,孤独地在农村享受质量不高的教育。(原标题:中国农村教育没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