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正式发售新款的宋Pro DMI冠军版。
然而,就在这么一个大好日子,却有人带着一纸举报信,“砸场子”来了!
长城汽车,实名举报比亚迪,而且刚好还是针对这一款车型的。
这不就是摆明了不给面子吗?
一个是燃油车阵营的娇子,一个是新能源车阵营的霸主,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万万没想到,竟然“怼”上了。
也因为这个举报,被AI抢了风头已经很久的电动车行业,一下子炸开了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虽然长城汽车和比亚迪不是“亲兄弟”,但好歹也是做同一门生意,吃同一个行业饭的,这用得着吗?
这“瓜味”,可不是一般的浓啊。
01
杀敌“二百”,自损“一千”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长城汽车发布声明,4月11日,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在5月25日的今天,他正式公开发布这封举报信,在末尾还提及:长城汽车正在密切关注立案及处理进展。
这什么意思?要跟比亚迪杠到底吗?
对方说到这份上,比亚迪当然也不会闲着。长城的声明刚出,比亚迪就火速回应: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
比亚迪方面表示,“经了解,长城所说的情况,测试车辆由长城购买、保管并安排送检,中汽中心(天津)按长城的要求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检测。测试车辆严格来说,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即应由第三方抽样、保管及送检,并要求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而长城送检的车辆在检测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鉴于以上,我们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长城不能以此作为依据!我们的产品及相关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认证。我们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
末尾还不忘表达对自己产品的信心,以及对中国品牌的信心。
这个事究竟谁对谁错,还要等事情后续的发展,但已经极大地刺激了社交媒体和资本市场。
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了论战,双方都不乏支持者,可谓热闹非凡。
但更多是怎么认为这举报事件的呢:
一不讨喜,二掉价。
这不,在A股上,举报的长城汽车,股价应声大跌了6个多点,比亚迪呢,只是云淡风轻跟着跌了2个点,跟其他同行没啥区别。
这叫啥事?!
杀敌两百,自损六百?
不禁令人疑问,这份4月份的投诉,为什么挑到今天特别日子才发声明?
长城汽车对比亚迪到底有多恨?
其实,两家公司在过往,是有过“友情岁月”的。
2021年11月,比亚迪将“魏”商标无偿转让给长城汽车,而“魏”是王朝系列中的一个待规划车型。虽然长城汽车早就将“魏”作为其高端品牌WEY的中文名字,但依然对比亚迪的“赠送”很是感激。
时任长城汽车魏牌CEO的李瑞峰还说到,天下车企一家亲,比亚迪转让的“魏”商标是无偿的、永久的,同时长城汽车本身也注册了很多商标,如果其他自主品牌有需要,长城汽车也会支持。
随后,长城汽车投桃报李,将“登陆舰”商标转让给比亚迪,而“登陆舰”是比亚迪最新海洋系列中的重要车型,长城汽车的“赠送”同样具备重要的意义。
长城汽车和比亚迪,都是当代汽车民族品牌的佼佼者,双方互赠商标的行为,在当时是非常感人的。
但谁又能料到,短短两年不到,其中一方就以举报这种方式对待另一方。
这种手法虽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而且其他行业也出现过类似的做法,最著名的就是格力举报奥克斯能耗虚标问题,长城汽车是不是学到董小姐那一套,不得而知。
但要说让人认同很难,毕竟揭人短这种事,算是不成文的禁忌,尤其还是在人家新款车发售时点,以公司身份去“砸场子”的做法,多少有点不地道。
如果是第三方还好,自己出来指责竞争对手不行,首先公正性就存在问题,即使最后证明对方有问题,并不能说明自己的行为有多伟大,固然是可能打击了一下对手,但自己又能收获什么利益呢?
02
长城汽车急了?
抓住机会给同行使绊子,是商业竞争行为中合法但不太光彩的手段。
毕竟关乎的是名声问题,所以应该慎之又慎,不然一个不小心,反而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除非是确实有真凭实据,并且真的忍无可忍。
在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这件事上,我们貌似都还不能下任何定论。
但,从性质上看,或许能反映出一些意味。
在消费者看来,比亚迪与长城汽车,就像分别是新能源车与燃油车两大阵营的“王者”。
但未来的时代,是属于新能源车的。
所以可以从某方面说,两者的竞争,相比阵营内的同行竞争可能要大得多。
在过去的几年,比亚迪与长城汽车的销量形势,简直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甚至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根据券商的梳理,长城汽车也曾经有过非常高速的销量增长期,但是到了2016年首次突破百万规模后,随着新能源车的开始普及,其销量便开始骤然放缓,此后几年一直几乎没有增长。
在2021年出现一个小增量之后,2022年的销量又出现了17%的下滑,回到了几年前的水平。
在其中,长城汽车虽然也实施了多品牌策略,推出过不少款一度受到关注的车型,包括推出过几款新能源车品牌,但在销量上却是大多数都是不温不火。导致这么多年来,依然只有哈佛系列作为关键销量担当,占比长期超过总量的一半。
甚至,这款担当也在近几年也开始明显不振,甚至出现了明显下滑。
同时,在燃油车阵营,长城汽车的销量也落后老牌其他同行,在总量排行榜上开始掉落。
而在另一边,新能源车阵营的销量却是“气势如虹”,尤其是比亚迪,在销量上持续出现让人惊叹的一路狂奔。
2019年,长城卖出106万辆汽车,在自主品牌中仅次于吉利,当时比亚迪的销量不足长城的一半。
但三年后的2022年,比亚迪的销量飙升到了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超越特斯拉卫冕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而长城汽车的销量呢,依然还是106万出头,同比减少17.12%。
今年1-4月,比亚迪销量76.24万辆,同比增长94.30%,而长城汽车销量31.31万辆,同比下降7.18%。
差距被进一步显著拉开,甚至两者比较完全失去了意义。
面对燃油车的大势已去,和新能源车的呼啸而来,长城汽车也在积极向新能源转型。
早在2021年6月28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就高调发布2025战略:到2025年,长城汽车要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
但是到2022年,其新能源车型销售11.99万辆,占比只有11.3%。
长城汽车对今年的销量做出了规划:160万辆的总销售目标(增速50%)、挑战40%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5万辆的海外销售目标。
而如果要达到2025年目标,总销量要增长3倍,新能源车型销量要增长25倍。
如此遥不可及的目标,多少让人感觉有点在“放卫星”。
但是“画PPT”总得好过没有啊,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03
“迪王”树大招风?
比亚迪这种火箭般的增长速度,已经完全牢牢锁定中国新能源车领域王者的地位,对手不仅再也难以企及,甚至也会面临逐渐在竞争中失去份额的压力。
更可怕的是,比亚迪这几年的进化速度实在太快太快了。
不仅销量上的惊人增长,抢到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产品线多样化、品质性能也越来越出色,同时不仅价格几乎覆盖了从低到中高和顶级的价位。
比如比亚迪的“仰望”,一辆价格上百万,还得到国内外的无数好评。
并且,在出海方面,比亚迪也是远远走在了国内同行前面,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足迹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比亚迪所覆盖的十几万价位区间,是很多传统燃油车的核心价位区间,比如卖得最好的秦、宋两款销冠车,这从燃油车厂商看,这无疑是抢饭碗的大杀器。
所以这些车厂们心里难免多少是有点酸的。
但人家把产品线覆盖过来,合理合法,而且新能源车也是政策主导方向。
打又打不过,能怎么办?
所以,如果能找到机会,或者等对方露出一些破绽,那肯定要抓住时机给对手一击的。
这是当一个行业在处于增量越来越少,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的环境时,竞争者往往都会潜意识里想抓住任何可能有利于自己或者能损到对手的机会的一种本能反应。
说白了,这何尝不是一个行业内卷到极致的体现。
04
结语
燃油车的大势已去,燃油车企再怎么抗拒都没有用。
使绊子,提升不了自己的进步,更阻止不了别人的速度。
面对新能源车时代的滚滚洪流,它们唯有更快自我创新改革,尽早全面全力切入进来,尽早摆脱对燃油车的依赖。
这才是唯一的正道。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