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三板 / 融资 / 创业 / 动态 观点> IMF最新展望!全球金融脆弱性加大

IMF最新展望!全球金融脆弱性加大

2023-05-12 06:45  来源: 证券时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 证券时报

根据IMF估算,中国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带动亚洲其他经济体平均增长约0.3个百分点。

5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主办的最新一期《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宣讲会在北京举行。

本期《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预计,今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3.8%上升至4.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70%左右。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继续成为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引擎——这一预期水平较去年10月发布的前次《报告》上调了0.8个百分点,是本期《报告》最值得关注的调整之一。

IMF亚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就《报告》发表演讲。CF40成员、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和CF40成员、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进行主题交流。本次会议由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郭凯主持。

中国将继续成为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当前,全球需求走弱,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欧美银行业动荡,给世界经济形势注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不过,《报告》指出,尽管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亚太地区将成为2023年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其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和印度经济增长保持韧性。

IMF预计,今年亚太地区的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3.8%提高到4.6%,比去年10月的预期高了0.3个百分点。该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70%左右,远高于过去几年的水平。同时,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达34.9%。

IMF最新预测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上调0.8个百分点至5.2%。“中国经济重启对亚太地区至关重要。”《报告》指出,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增加,将成为推动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也将对亚洲地区产生更为明显的正溢出效应。根据IMF估算,通常情况下,中国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带动亚洲其他经济体平均增长约0.3个百分点。但与过去主要由投资需求带来的溢出效应不同,这次溢出效应将更多体现在中国在消费和服务业方面的需求增加,且更为强烈。

“以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投资,但现在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其他经济体收益情况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称,有些经济体会从中国游客的旅游消费中受益,但对那些主要依靠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的经济体来说,受益程度则没那么明显。

相比于IMF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最新预测值为5.2%,中金公司给出的预测值为6%。不过,彭文生表示,中国今年的经济复苏不同以往,今年经济复苏是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实现5.2%或6%的增速是不错的结果,但考虑到去年低基数,年均复合增长率仍不高。更何况,从当前物价、就业情况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可能仍低于潜在产出。

邢自强也认为,一些宏观数据之所以会与微观感受“脱节”,可能因为一些宏观数据复苏是低基数效应做了较大支撑。中国此轮经济恢复更多依靠休养生息,让经济自发性恢复,并未采取像欧美经济体那样的强刺激政策。这样的好处是不容易造成通胀后遗症,但主要靠经济内生动力恢复的过程会相对较慢。综合各方情况看,现在的经济增长是恢复性的,经济复苏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财政政策应更多鼓励消费

对于中国经济短期复苏和中长期发展,IMF也给出了多项建议。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表示,就短期而言,由于目前经济的产出缺口依然存在,需要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支持当前经济复苏的势头,因此,建议财政政策不要过早收紧,而是要保持中性,同时货币政策也需要给予支持。

“中国的宏观政策需要把重心从支持投资转向支持消费。这是因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收益趋于下降,由消费所推动的中长期经济增长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称,因此,对于财政政策来说,应该更多鼓励消费。真正有效的财政举措是能有针对性地支持困难家庭的消费支出,从而刺激消费。有必要对财政支出进行改革调整,更多向消费倾斜。

有意思的是,彭文生认为,IMF仅建议中国的财政政策要保持“中性”偏保守。他表示,我国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产出,背后原因就是需求疲弱。需求侧支持政策离不开财政和货币的支持,但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已经很大了,现在更有效的政策就是财政扩张。

“从需求侧看,疫情疤痕效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和家庭部门债务负担较重,影响消费;二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压力大、就业压力大,也不利于消费。从这个角度看,财政政策此时对经济进行支持效率会比较高。想要真正从投资拉动经济转向消费拉动,财政政策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彭文生称。

在中长期的政策建议方面,IMF建议中国仍需继续通过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降低国企杠杆率;此外,通过提升教育质量等方式推动劳动力市场发展,这些都可以支撑中国的中长期增长。

彭文生则认为,中国拥有的规模经济效应是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一大优势,这在逆全球化、数字经济时代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全球化时代,小型经济体参与全球分工可以享受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但在逆全球化时代,小型经济体参与全球分工的空间有限,但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分工细化可以降低单位成本。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应会进一步被放大。想要发挥好规模经济,要发展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的竞争分工能最大发挥好规模效应;同时,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市场竞争和合作,从而更好地挖掘中国的市场规模潜力。

受风险因素影响,亚太地区增速5年后或降至3.9%

《报告》预测,今年亚太不同经济体的表现将出现分化。具体来看:亚太地区发达经济体增长会放缓至1.6%,其中,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经济分别增长1.6%、1.3%和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从去年的4.4%提高至5.3%。

《报告》强调,在全球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笼罩下,亚太经济前景仍面临下行风险。主要包括:

第一,通胀可能比预期的更加棘手。大多数国家的整体通胀仍高于目标,且核心通胀已被证明具有黏性。

第二,金融脆弱性加大。虽然欧美银行业动荡的溢出效应有限,但全球金融环境收紧和市场波动带来的脆弱性仍然很高,特别是在杠杆率较高的企业和家庭部门。

第三,从中期来看,更大程度的地缘经济分裂风险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溢出效应,可能会让亚洲增长潜力下降。

第四,外部需求下降带来的压力,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债务风险。

因此,《报告》预计,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速将在5年后降至3.9%,这是其历史上最低的中期预测值。受此影响,中期的全球增速预测值也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之一。


此外,在结构性改革方面,《报告》建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各国应将结构改革作为优先政策选项,鼓励广泛的创新和数字化,加快绿色转型、加强合作应对地缘经济碎片化趋势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改革,这有助于提高可持续增长潜力。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