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融2016年已经进入中国500强,是目前唯一一家进入500强的资管公司,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进军世界500强。”2017年是赖小民加入中国华融的第九个年头,他对华融的发展信心坚定。
赖小民执掌下的中国华融业绩屡创新高,截至2016年末,集团总资产突破1.4万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近43倍,保持中国资产规模最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位。净资产突破1500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近10倍,全年实现净利润达231.1亿元,较上年增长36.3%,比2008年末增长近68倍,平均股权回报率18.4%,股东回报良好。继续保持着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实现利润最多、股权回报良好、金融牌照齐全、品牌价值响亮”的大型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位。继2015年10月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后,目前,中国华融正在全力准备A股上市事宜。
关于打造“A+H”上市公司发展战略、金融行业布局等热点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
A股发行上市恰逢其时
《中国经营报》:如果能够成功实现A股上市,中国华融将会是中国首家“A+H”上市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请问关于登陆境内资本市场,你是怎么考虑的?
赖小民:继中国华融2015年10月在港成功上市后,我们又提出了打造“A+H”上市公司的目标,2016年12月23日,中国华融A股发行申请材料获中国证监会受理。一路走来,大股东财政部很支持,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也很支持,我们希望能尽快实现A股上市这个目标。
华融打造“A+H”上市公司的做法,实际上是我们向更高领域发展的战略,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将近3000家公司,但没有一家是资产管理公司,我们想填补这个空白,华融是第一家提出登陆境内资本市场的资管公司。实现H股上市后,我们马上提出发行A股,一是从我们的战略考量,另一个是做强做优做大中国华融的现实选择。
《中国经营报》: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有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什么是强?什么是优?什么是大?
赖小民:我认为,国有企业做强就是要在社会上有实力,有抵御风险能力,有品牌,有责任,做强的指标包括“利润、风险、品牌、责任”,利润是实力,风险是保障,品牌是形象,责任是担当。做优就是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做优的指标包括“结构、竞争力、质量、可持续”,结构是手段,竞争力是核心,质量是生命,可持续是目的。做大不仅要在国内做大,而且要在全球做大,做大的指标包括“规模、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规模是大小,影响力是强弱,市场占有率是高低,行业排名是前后。
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中国华融已经做到这一点了。
国家发改委已把中国华融作为11家中国境外发债的试点单位。目前,我们已经累计八次境外成功发债,市场反响热烈,投资者踊跃认购,创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发债多项纪录,充分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华融发展成果和投资价值的强大认可,为中国华融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奠定了坚实品牌基础,彰显了中国华融良好的品牌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充分体现了国际国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国市场看好,对中国华融品牌充分认可。总体来看,中国华融已完全具备了登陆境内资本市场的条件,A股发行水到渠成,恰逢其实。
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机制
《中国经营报》:华融是坏账处置起家的,现在去产能去杠杆的大背景是否会带来更严重的银行坏账问题?请你结合经验谈谈该如何解决?
赖小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同时,直接带来一个问题,银行不良贷款在增加,我们已经连续14个季度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比例、余额都是增加的。根据银监会统计,不良贷款余额去年是2.2万亿元,不良率是1.91%,所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在增加,折射出实体经济的困难。
这一轮的坏账增加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是拉郎配,政府一次性划出来。这次是双方自愿,按照市场价格,有竞争性。
这些年中国华融一直把不良资产经营作为主业,我们是目前资产管理公司中规模最大、利润最多、ROE(净资产收益率)回报最高的。去年市场上抛了5100个亿不良资产,华融接了2760个亿,占53%。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方面、债转股方面发挥作用。今年1月18日,我们全资设立华融瑞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工作的战略性平台机构。华融瑞通承担基金募资、债转股项目筛选、拟转股债权收购、债转股项目实施及转股后股权管理等职责。未来,我们将充分依托中国华融的品牌优势和企业客户的大力支持,把握好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的战略机遇,本着“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利润可获、品牌可推”的基本原则,“立足现有存量、立足上市公司、立足政府关注、立足市场需求、立足华融实际”,积极稳妥推进落实市场化债转股相关工作。
《中国经营报》:四大资管公司处理不良资产,背后是国家信用,我们在处理这些不良资产的时候,有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价和评级体系,能够识别风险?定价机制是否通畅?
赖小民:过去的不良资产收购主要是政策性的,国家没什么科学定价机制,现在不良资产收购基本市场化了,就存在竞争,竞争主要在价格,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力强弱就看你的风险定价。我相信,华融在这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
关于风险定价机制,我们有定价小组,叫定价专家小组,大概有30多人。定价专家小组会对市场价格做一个判断,根据资产价值和分析,最终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价。一般根据资产价格、资产价值、折损度,收回再处置的周转周期,还有市场量变的一些因素,多种因素促成一个合理定价。
《中国经营报》:你提到一流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是“治理科学,管控有序、主业突出、综合经营、业绩优良”,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差多远?
赖小民:把企业做好没有最终目标,永远在路上。中国华融2016年已经进入中国500强,是目前唯一一家进入500强的资管公司。下一步我们要进入世界500强,而且要打造一流资产管理公司,至于什么时候达到一流资产管理公司这个目标,我们要根据发展实际,每五年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所以说,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实现永续经营永远在路上。
2009年我到华融以后,制定了“五年三步走”发展目标,第一步推进大客户战略,彻底走一个市场化路子。第二步走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的路子。第三步改制上市。这个五年目标已经完美收官。从2015年开始,到2020 年,中国华融又制定了新的五年创新发展战略。
未来我们仍将保持三大业务板块,第一是不良资产经营,占公司业务60%;第二是金融服务占30%;第三是投资和资产管理,这三块业务协同发展,继续保留以不良资产经营为主业。
资产证券化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经营报》:你提交了支持资产证券化创新发展的建议,建议建立资产证券化风险预警,实施全流程风险管理。实际上资产证券化尚是发展阶段,为何你对监管真空如此警惕?相关监管措施的推出,是否有困难之处?
赖小民:现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我国资产证券化处于起步阶段,量不大,好的资产、可以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不多,资产证券化业务仍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不同监管机构出台的监管政策各异、尺度不一。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评级风险和政策性风险等。
特别是监管角度,要防止监管处于失控和真空状态。现在资产证券化还没有严格监管起来,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意味着,一方面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初期阶段要加强规范、加强监管。包括主体,也就是金融机构的规范,行业自律,还有监管机构要加大监管力度。目前,我国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主管机构不同,需要遵守的规范也各不相同,由此导致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被人为划分为四大块,既限制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也不利于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综合监管。因此,建议以现有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规范为基础,根据市场运行的实践,不断健全和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范,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相关配套制度,择机出台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办法,统一市场、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以推动市场稳步、健康和创新发展。
其次,由于二级市场的不完善,导致资产证券化难以发挥出降低融资成本的优势,要尽快构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通机制,引入更多培育更多机构投资者,增强二级市场流动性,防止风险积聚。
此外,加强相关市场风险的防范。因此,建议建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实施全流程风险管理。例如,采取有效措施将资产池内资产与原始资产持有人进行风险隔离,从源头上把控基础资产风险;完善风险指标体系,建立风险预测和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风险量化控制等。
《中国经营报》:金融业脱实向虚是不是金融业必经的一个阶段?
赖小民:不是必经的一个阶段。金融脱实向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脱实向虚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一个是银行。对企业来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负债率过高,经营效率下降,好的企业不是太多,或者说具备银行条件的企业不是太多,特别是现在风险比较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难以满足银行对贷款条件的需求,也使得银行对企业贷款更加审慎。
另一方面,银行的资金管理也应加强,要切实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加速资金周转,特别是把更多的钱用于实体经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防止资金脱媒。从这几年银行的资金总量来看,从供给这个角度总量不算紧张,积极的财政政策跟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明显。目前的货币供应量总量应该说是充裕的,流动性也比较充裕,主要资金是结构性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被其他领域占用了,无法良性流转。比如外汇占款、房地产、还有钢铁水泥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还有一部分钱投到股市去了,这些都分流了银行资金,造成脱实向虚的现象。必须要尽快治理这种金融乱象,金融必须回归主业,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现脱虚向实。
所以下一步针对这些问题,要两头治理。一方面从银行来说,如何回归实体经济,如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如何集中有限的金融资源,把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用到实体经济去,要加强内部管理。同时,要堵塞漏洞,特别是支持企业的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支持企业债转股,支持企业重组并购,支持企业产业升级,支持僵尸企业的退出,我觉得可以做大量工作。
深度每一步都能踩准点
在中国金融改革的脉络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目前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四大资管之一,中国华融在完成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同时,布局更广阔金融领域的转型也迫在眉睫。
赖小民赴任之前的中国华融,在处理完从工商银行剥离的6800亿元不良资产后,面临经营困难、分支机构亏损严重、陷入发展困局的问题。曾在央行和银监会工作二十余年的赖小民,上任伊始,就制定了中国华融五年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推进大客户战略,彻底走一个市场化路子。第二步走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的路子。第三步改制上市。这意味着脱胎并依附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国华融,将由政策性机构转向市场化企业,由单一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转向现代综合金融服务。
对此,赖小民称,这是他从事宏观管理决策养成的习惯,先定战略、再研究战术。“五年目标完美收官后,中国华融又制定了新的五年创新发展战略,力争打造一流资产管理公司。”
“他以身作则,精力充沛、执行力非常强。”一位中国华融的中层干部如是评价道,“可能是得益于监管者的经历,他对大势的把握、战略的定位都非常准,从历史角度看,就是每一步都能踩准点。”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魄力和能力,赖小民执掌中国华融有着近十载成功的职业生涯。从2009年1月29日上任后,就被认为是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提速的灵魂人物。他上任半年就扭亏为盈,还带领中国华融率先拿到资产管理公司唯一的银行牌照、第一家探索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第一家海外成功大规模发债、国际三大权威信用评级机构一致给予A类主体信用评级等。
如今,总资产已突破1.4万亿元的中国华融,比2008年末增长近43倍,正在全力筹备A股上市事宜。不难看出,中国华融这些年来的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都在围绕着大资管时代的一流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着精心布局。
国有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什么是强?什么是优?什么是大?
我认为,国有企业做强就是要在社会上有实力,有抵御风险能力,有品牌,有责任,做强的指标包括“利润、风险、品牌、责任”,利润是实力,风险是保障,品牌是形象,责任是担当。做优就是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做优的指标包括“结构、竞争力、质量、可持续”,结构是手段,竞争力是核心,质量是生命,可持续是目的。做大不仅要在国内做大,而且要在全球做大,做大的指标包括“规模、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规模是大小,影响力是强弱,市场占有率是高低,行业排名是前后。
如何给不良资产制定科学的定价和评级体系?
过去的不良资产收购主要是政策性的,国家没什么科学定价机制,现在不良资产收购基本市场化了,就存在竞争,竞争主要在价格,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力强弱就看你的风险定价。我相信,华融在这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
关于风险定价机制,我们有定价小组,叫定价专家小组,大概有30多人。定价专家小组会对市场价格做一个判断,根据资产价值和分析,最终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价。一般根据资产价格、资产价值、折损度,收回再处置的周转周期,还有市场量变的一些因素,多种因素促成一个合理定价。
赖小民简介
赖小民,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2年9月至今任现职。
1983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中央资金处副处长、处长,银行二处处长,信贷管理司副司长,银行监管二司副司长;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副局级干部,北京银监局局长、党委书记,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首席新闻发言人;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2012年9月起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目前,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