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宏华集团(0.71, -0.03, -4.05%)(00196)的横空出现,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侧面。一开盘,宏华集团股价就涨至13%。如此大的涨幅,在港股相关股票集体回落时独树一帜地上涨,可其获益的根源就是可燃冰概念。但在概念背后,宏华集团的业绩与上涨背道而驰——2016年其整整亏了6亿元。
5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背负着“中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更是全球海域可燃冰连续稳定产气的首次成功案例”的光环,由此A股相关股票大涨。
不过,可燃冰的出现异常华丽,而消散也异常迅速。伴随一句“人类能源领域最大的希望”,可燃冰闪亮登场了,多么宏伟辉煌的背景啊,紧接着就出现可燃冰应用化的各种难题,就在转瞬之间,可燃冰被打上了“炒概念”的标签,在理性的港股市场被嗤之以鼻。
那么,当概念消去,A股热情散退,为什么作为港股最具“可燃冰”概念的宏华集团却能接力前行?
意义重大的可燃冰,商用化仍很遥远
可燃冰到底是什么鬼?它就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它被赋予强大期望主要源于两点:一、清洁性,可燃冰中甲烷含量占80%至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二、储量大,据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世界27%面积陆地区域和90%面积海洋区域具备可燃冰形成条件,总资源量约达到210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2倍,足够人类挥霍1000年了!
可燃冰对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中国一直是个“多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在如今环保形势趋严的环境下,煤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太大,而可燃冰很有可能改变这个现状。
从目前勘探情况看,中国南海海域足足有680亿吨油当量(单位下同),美国的布莱克海域资源量大概有350亿吨,日本海槽资源量大约27亿吨,,如果能实现可燃冰的应用,中国将很大程度上改善能源大量依赖进口的窘境。
这就能理解国家在实现可燃冰应用的急切了。对比世界上主要国家可燃冰开发进程来看,中国起步算是非常慢的,但是是最先实现海域可燃冰连续稳定产气,而日本已被这个问题困扰多年,近两次的试采都因出砂问题被迫中止,加拿大政府更是停止向可燃冰研究拨款,足以预见可燃冰实用化的路途是非常艰辛的。
可燃冰商用化仍需要大量的时间。按照我国可燃冰的开发时间表,可燃冰预计2020年前后完成勘探调研和技术准备,2030年前后完成海上商业化试采,而到大规模海上商业化试采的时间则要拉到2050年前后了,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即使确定可燃冰现在为止仍只是概念,依然挡不住宏华集团的暴涨。
业绩巨亏,但公司正缓慢向好
公司2016年各项业务均是亏损,导致全年净利润为负6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大亏损。
但值得欣慰的是,公司正在慢慢缩减石油相关的陆地设备,主要精力放在了LNG产业链布局上,从数据上可以看到,陆地设备的收入比重正急剧下降,海洋设备占比在稳步上升。
天然气行业上升的势头仍非常足,最新消息称,为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中国推动发电燃料由煤转变为天然气等,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2030年将天然气国内供应量或将扩大至现在的3倍,即6000亿立方米。
同时,中航科工的入驻,不仅能给公司提供资金、资源的支持,它0.77港元/股的持股价格也是公司股价的一颗定心丸。
但这些仍不能使得宏华集团的基本面足以反转,只能说,公司有向好的迹象,但是进程可能会比较缓慢,此时并非介入的最佳时机。
预期改变,引起股价三波起伏
宏华集团是油气设备企业,主营业务由49%的零部件、32%的陆地勘探设备、12%的海洋勘探设备,以及7%的油气工程服务组成。
它的故事要从2016年9月份说起,当时的宏华作为主要参研单位,由中海油(9.2, 0.03,0.33%)研究总院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水合物试采技术和工艺》获得国家批准。此消息一出,尽管有刚出炉巨损2.5亿元的中报业绩,公司股价依然像摆脱了地心引力一样,从0.4港元/股涨至0.85港元/股的平台,涨幅翻倍还有余。
此后,公司公司在2016年12月引入中航科工(5.09, -0.04, -0.78%)(02357),以及2017年3月PLNG项目获认可引起了两波股价的波动,但最终还是回归到8港元的平台。随着公司全年巨亏的业绩浮出水面,公司股价更是跌破8港元的平台。
在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消息出来后,公司的股价在5月22日跳空高开,早盘更是冲上13%,但最终收涨只有7个多点,不知是否是理性的声音战胜了概念的诱惑。
纵观宏华集团股价走势,几波行情都是由预期撑起的,而其业绩确实有些不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