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对于投资者来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在增加,且一些国家的出口对中国依存度非常高,但这些国家的公司并不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中资企业也倾向于使用美元进行结算,以规避对冲人民币所需成本。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目前也很难改变人民币被嫌弃的状态,”一位不愿具名的政策性银行投资人士坦率地讲。
一家大型央企的财务人士也表示,“我们在中亚、西亚的进口还是用美元,人家都不接受人民币结算,因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得走两国货币互换协议,没有公司愿意承担这个麻烦。”
他并表示,企业有海外资产,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会直接用境外的美元而不会用人民币,因为使用方便且接受度更高。
一家国资背景的海外基金投资人士亦透露,此前出资方计划给基金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投资国企的海外项目,但这笔钱始终没能用出去。“没有企业愿意接受人民币为结算货币,因为不可兑换。”
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5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ODI),累计实现投资仅有39.8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5.1%。路透据此测算,今年前四个月中国ODI为263.6亿美元,4月单月约为58.2亿美元,同比降幅高达70.9%。
另外,从具体项目来看,一带一路项目中对人民币的使用程度主要取决于具体项目以人民币计价的收入、负债或支出的匹配程度,同时要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进程。
年利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纪晓晖指出,从其项目经验来看,以人民币计价的支出主要是项目EPC(工程总承包)合同之下从中国进口设备及/或劳务的总价格,这主要涉及到该项目进口的全部设备在中国的国产化率的问题。如果中资企业虽然是EPC承包商,但进口设备的国产化率很低,大部分需要从其他国家以美元计价的方式购买,则为了规避其自身人民币与美元的汇兑风险,中资企业作为EPC合同商也不会选择大范围采用人民币计价。
如果项目确有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支出需求,则在融资时项目公司就会考虑为该等支出匹配以人民币计价的负债(如项目融资贷款)。当然,项目公司匹配人民币计价的负债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人民币是否能提供币值稳定的预期,以及海外人民币的可获得性。
“跳出对具体项目的分析而从中国整体对外投资的高度,我们注意到以人民币进行的对外投融资比例仍较低,美元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向使用的主要国际货币。”纪晓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