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出席美图公司上市仪式时,曾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以后像美图这样(亏损)互联网公司来香港上市会越来越多,亏损公司上市机制正在研究。
半年左右光景,回应开始得到应验。2017年6月16日,港交所就设立创新板及检讨创业板公开征询市场意见,内容不仅包括允许未盈利公司上市,还有允许内地公司在香港第二次上市,以及同股不同权公司在创新板上市,希望吸引具高增长潜力的新经济公司。另一方面,对内地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影响也引发进一步关注。
机制僵化错失IT巨头
虽然近年来香港的IPO集资额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市场机制裹足不前令人担忧。当年港交所因为拒接同股不同权结构,错失了阿里巴巴,而截至6月19日阿里巴巴总市值已达3411亿美元。
本次新政中,港交所提出了分层方案,创新主板来吸引已经符合上市财务标准,但是采取非传统管治架构的公司;创新初板来吸引尚未盈利的“独角兽”公司上市。两个板块都不会限制内地公司第二次上市。
西南证券(600369,股吧)高级策略分析师朱斌指出,通过设立新板块、分层制,兼顾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从而最大程度地释放制度红利。
据统计,过去10年,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内地上市公司IPO集资总额达340亿美元,而上市时未盈利的内地公司IPO集资额达150亿美元。另外,去年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则有68%尚未有盈利。除了美国目前容许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上市,新加坡也正在研究。
投资者对本次新政持乐观态度。前海梧桐并购董事总经理侯海文向e公司记者表示:“现在我们做股权投资,对于创新型企业一个很大的担忧就是未来怎么退出,如果持续不盈利,只是前景看好,那么退出的通道非常窄,原来最好的是去纳斯达克。”本次推出的创新初板将对这些企业的上市退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进一步激发国内投资创新型企业的热情。
港股市场参与者结构也急需变革。据港交所介绍,目前香港金融、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比高达44%,相比,过去10年来自新经济行业的上市仅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比例分别为59%及44%。此外,部分增长最快速的制药、生物技术等行业,在香港上市的比例率明显偏低,总市值的占比仅1%。
天元金融策略分析师梁浩荣向记者表示,本次港交所新政对于未来香港市场明确定位和提高竞争力来说都是利远远大于弊的。从实施可行性来看,在创新板的股权设计架构中允许同股不同权,但作为一般投资者,主要追求的目标是未来股价,不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经营,所以在这个设计安排下预计是可以被市场所接受的。
资源分流不足忧
相比于A股上市,侯海文表示,对于本次新政的主要顾虑是香港创新板是否具有足够的流动性。
当初,香港创业板设立初衷原本是希望孵化出成功的增长型股票,定位成为亚洲纳斯达克,但后期创业板逐渐沦为进入主板“跳板”,非公开发行、上市后大股东高度控盘、价格震荡、成交量低等问题也颇受诟病,创业板地位逐渐边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新政拟提高创业板申请人最低市值要求和现金流规定;创业板控股股东的上市后禁售期由一年延长至两年,所有创业板IPO须包括公开发售,占比不少于总发行量的10%;创新板与主板或创业板之间,或创新初板转往创新主板一概不设快速转板机制。
至于新政对A股影响,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向e公司记者表示,新政允许内地企业来港第二次上市,可能会吸引部分A股公司赴港上市,对A股上市公司是个利好。
朱斌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港股能够形成与内地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当前A股市场监管趋严,定增堰塞湖高企,再融资收紧。某些有外延并购需求的公司,通过在香港二次上市,一方面能够满足其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还不会加剧A股定增堰塞湖的压力。
市场人士指出,香港创新板定位与新三板市场重合度较大,毕竟都是向亏损企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