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港交所再扔出了新股上市制度改革的方案,引发广大投资者关注。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1、创业板的现金流规定从最少2000万元提高到最少3000万元。而对于上市的最低市值的规定,创业板从1亿元增加到1.5亿元,而主板则从2亿元大幅增加值5亿元。
2、提高了上市发行人证券的最低公众持股值:创业板从3000万元提高至4500万元,主板从5000万提高至1.25亿元。
3、将创业板禁售期延长一倍至两年,其中强制公开发售部分不少于总发行量10%以及延长禁售期。
4、创新板最快明年初推细则,香港可吸引内地公司回归。也就是说,或许阿里、京东、百度将赴香港挂牌。
(香港新股改革方案图表)
针对创新板,有香港本地专家认为,企业的管治将是个大挑战。这次并没有提出哪些行业可以参照“同股不同权”。创新板初板和创新主板推出将会是2年后的事,而现有主板和创业板真正落实将会在2018年落实。
不得不说,港交所提高监管上市要求大方向是绝对正确,而且对市场引导是好的。尤其强调创业板公开发售,可以减少“香港老千”一贯“股价向下炒”做法,令创业板逐步趋向健康,吸引更多资金参与长线投资,或许可以改变其普遍流动性枯竭的尴尬。
(福泽集团8108.HK暴跌图)
如果按照港交所的改革方案,在咨询期间或有大量的主板和创业板企业踊跃申请上市挂牌。而新规一旦实施,势必加重中小企业上市的成本,影响他们上市的意愿。其实香港市场前几年“老千股”横行,也是由于注册制的制度不完善,上市条件简单。如果主板上市门槛提高,可能会令市场担心港股的集资能力降低,但是可以逐步消除港股市场“全球老千”的恶名。
若新规实施的话,香港市场主板和创业板现有的壳价短期内肯定被抬高。毕竟港交所抬高了两板首次上市的市值要求,创业板还不得配售上市,现金流门槛提高了一半,“做壳”成本将会上涨,肯定会减少供应,而现有的“壳主”也许会像内地地产商一样捂盘不动,坐等涨价。
众所周知,这几年香港市场的“壳价”堪比房价,每年涨上一个台阶:普通行业主板最低7亿港元,创业板3亿港元左右,基本前阶段是一个地下共识,金融行业的“壳价”更高。新规实施后,香港上市公司资格肯定更有诱惑力,毕竟对内地企业,去香港买一个上市地位这几年成为热衷。
其中,创业板禁售期延长1倍至2年,等同于整顿楼市,延长了大股东的持货时间,增加了其时间成本,预期短期会降低很多准备卖壳的供应,变相推高了港股的“壳价”。
智通财经从市场角度发现,前几年开始,香港市场每年股价涨幅最大的板块,往往是“借壳后股”。内地企业在香港挂牌后,其大股东背景,企业前景或者企业质量,普遍大量优于香港本地企业。于是香港本地企业挂牌的目的就是“造壳”,反而时间一长,反成了香港独门生意,其主要原因包括内地A股上市不易。
(部分港股的持仓来自内地A股资金)
港股通实施以后,内地A股账户也可以投资部分港股,变相部分港股已经变成了“港A股”,在流动性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部分港股的估值水准也向内地A股靠拢,这也是香港“壳价”水涨船高的原因之一。
(今年以来内地A股账户增持港股部分变化图)
投资者如果单纯去炒壳,就存在巨大的投机风险。在资讯消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壳价”虽然上涨了,但是投机炒作这类股,完全类似去赌买彩票中大奖。比如当初的阿里借壳的阿里健康(00241)和阿里影业(01060),借壳初期一阵爆炒,前期参与高位套牢者至今也痛苦不堪。
香港金融市场这点好,市场出现问题,肯定是制度和法律有漏洞,相关监管部门首先找的是制度缺陷,而少有采取行政干预措施。在执行力到位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完善架构和制度,才能更加进步,这也是需要内地监管部门学习的。
“香港必须保证市场素质,如果做不好,深沪港通不会再扩大!”作为香港证监会主席,唐家成说得斩钉截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