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全球 / 美股 港股 / 外汇 / 期货 / 黄金 > 港股行情:港股20年总市值增近8倍

港股行情:港股20年总市值增近8倍

2017-06-30 16:48  来源:经济观察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经济观察网

  

港股行情:港股20年总市值增近8倍


  财经365讯,历经数次金融危机和异常波动,上市企业总市值增近8倍,市场单日成交额升逾4倍。这是在“游子归巢”后20年里,香港股市交出的答卷。20年间,港股市场还保持着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特质,并成为内地企业趋之若鹜的淘金地。1997年至2017年间,香港市场总市值的前20名位置也多被中资股占据。  


但港股市场依然要面临着新时期的诸多挑战。截至目前,科技股在港股市场市值中的占比不足12%,其中八成的市值来自腾讯控股一家。能否在新一轮科技大浪潮中成为新经济、创业型企业的上市首选地,这是港股需要直面的又一次重要考验。


  伴随互联互通机制的启动和运行,南下的资金不断涌入港股。这部分被称为“北水”的资金,对于提升内地企业定价权和二级市场话语权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或许将是港股市场未来最重要的背景之一。市场人士还预计,未来香港市场有望迎来一大批优质科技型企业的上市。


  四次直面严峻考验


  将历史的轨迹锁定在香港回归后的这二十载里,港股市场先后经历了四次较大幅度的暴跌:时代背景不同、导火索不一,但每次都对港股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几经浮沉,洗尽铅华,港股市场依旧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枢纽位置。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然而,就在第二天,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国际“炒家”率先对包括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发动“进攻”,香港地区也受到波及。恒生指数8月触及16820.3点的历史高位后开始下挫:单月暴跌2230点,跌幅达到13.63%,报收于14135.2点。


  当年10月,索罗斯开始利用资金横扫东南亚。随后,索罗斯带领的国际炒家将目光投向香港,国际炒家开始密集做空港币及香港股市。恒生指数10月单月跌幅近30%,跌破万点大关。在遭遇来自四面八方的伏击后,仅三个月时间,恒生指数从最高点16820.3点暴跌至8775.9点。


  这无疑是一场恶战。香港特区政府随即采取了数个应对措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香港金管局动用约1200亿港元外汇基金购买恒生指数成份股和股指期货,拉高空头成本、维稳恒指;并用外汇基金购入港币存入香港银行以稳定货币供求,同时还颁布限制卖空和外汇、证券交易结算新规,降低投机机会。中央人民政府亦表示,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派出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内地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的护盘行动。


  1998年8月28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强大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与国际炒家开展将近一年的鏖战,终在28日收盘钟声响起那一刻宣告获胜。有统计数据此后显示,在亚洲金融风暴的“金融保卫战”中,香港特区政府消耗近13%的外汇基金,动用超过150亿美元资金。

  

港股行情:港股20年总市值增近8倍


  港股直面的第二次危机,受牵连于美国股市科网股泡沫的破裂。

  伴随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美股的科网股势力迅猛崛起。数据显示,1999年美股启动了457次IPO,其中大部分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相关,有超过100只股在发行当天便股价翻番。2000年3月,互联网引发的经济泡沫到达高峰,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首次突破5000点。就在同月28日,恒生指数也再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8397.5点,当天收于18301.7点。

  但科网股的辉煌,也就此被定格在了这个历史顶点。

  统计显示,在2000年3月11日至2002年9月的短短30个月内,纳斯达克指数暴跌75%,创下六年中的最低点位。而此时的港股,则跟随美国科网股泡沫爆破开始回落。2001年5月至9月,恒生指数经历连续5个月的下跌,再度跌破10000点,大批投资者损失惨重。但这一次的下跌趋势,还没有结束。美国“9·11”事件爆发震动全球,给泡沫之上的世界经济一次重击。2003年4月,恒生指数跌至此轮熊市最低点8331.87点:耗时3年零1个月,累计跌幅超过50%。

  经过一轮经济复苏,全球股票市场不甚繁盛。200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拟开通港股直通车的消息振奋股市。有市场观点当时认为,这或许是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股价走势第一次“A股化”的时期。而如其预期,香港股票“价廉物美”的强大吸引力引来内地资金疯狂涌入。当年10月,恒生指数攀上历史最高峰31958.41点,成为本轮慢牛顶点。

  但次年秋天,“雷曼事件”引爆了更大规模的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香港股市在这次危机中再次遭到冲击。2008年10月,恒生指数又一次逼近万点大关,最低跌至10676.29点。至此,恒指在一年里已暴跌了21282.21点,跌幅高达66.6%。

  再一次面对金融危机,在港内地企业率先作出“不裁员、不减薪”的承诺,稳固了市场信心。中央人民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先后推出包括金融合作、经济合作、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共14项强有力措施,支持香港克服金融危机影响。

  除了直面了数次较大范围内的危机之外,港股市场在过去20年间也不乏跌宕与起伏。

  2015年4月,恒生指数冲击30000点小高峰,最高点触及28588.52点。然而,尚未在牛市中“尝够鲜”的投资者们还来不及反应,便被接下来的5月连续大跌杀了个措手不及。人民币急跌引发避险情绪,全球经济趋缓、美国加息充满不确定性、欧洲银行业出现德银事件、中东叙利亚危机升级等黑天鹅事件频发,外围环境极不明朗。2016年2月底,恒生指数止跌于18278.8点,10个月下跌超过10000点,累计跌幅达到63.9%。

  港股总市值增近8倍

  上市企业总市值增近8倍,市场单日成交额升逾4倍,这就是在“游子归巢”后20年里,港股市场交出的答卷。

  在香港回归之初,港交所上市企业1997年总市值为3.2万亿港元。而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底,港交所上市企业总市值已增至28.54万亿港元,总市值上升7.9倍。其中,港股主板几乎贡献了所有市值,总额约为28.22万亿港元,创业板市值则为3216.7亿港元。与此同时,港股市场的每日成交额也由之前的155亿港元,升至800亿港元。

  而从在1997年、2007年、2017年三个节点上、港股市值前20名的个股变化中,更能感知港股市场的风格与偏好变化。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港股1997年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占据主流,有12家为制造业企业。其中,总市值(多地上市股计算时合并计算总市值)的榜首是上海石油化工,吉林化工、马鞍山钢铁、鞍钢股份、中石化油服等悉数上榜,东北电气、熊猫电子、中船防务、昆明机床等也在前列。

  

港股行情:港股20年总市值增近8倍


  图为1997年底港股个股市值TOP 20

  而至2007年,港股总市值“TOP 20”出现了较大调整。榜首位置易主为中国石油股份,而其他席位则多被大型金融企业、通信和地产公司占据,中国移动、工商银行、中国人寿跻身前五位,建设银行、汇丰控股、中国银行、中国神华、中国平安等也纷纷上榜。

  金融业“霸榜”的趋势,在此后十年里延续。截至2017年6月25日,港股总市值排名前20位的公司较2007年变化和调整不大,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建设银行、中国石油股份、汇丰控股、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平安占据前十位。中国人寿、中国石油化工、友邦保险、招商银行紧随其后。但榜单最大的变化,来自榜首。中国石油股份让位,腾讯控股以2.66万亿港元牢牢占据总市值第一的位子。超过位居第二的工商银行6200亿港元之多,所差金额几乎与排名第13的招商银行(6495亿港元)齐肩。

  

港股行情:港股20年总市值增近8倍


  

港股行情:港股20年总市值增近8倍


  图为2007年与2017年港股个股市值TOP 20


  20年里在港股身上发生的变化,还不止市值排名的变化。伴随香港上市公司数量阶级式的上升,内地企业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并被超额认购,由此拉开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帷幕,中资概念股也受到市场追捧。香港回归当年的10月,中国移动(00941.HK)在港上市;在2000年,中国石油(00857.HK)、中国石化(00386.HK)等内地巨无霸企业陆续赴港挂牌上市,中资概念股开始成为支撑香港股市的主要力量。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期间,红筹股的涨势近200%,大举超过恒生指数同时间40%的涨幅。


  截至今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H股共247只,红筹股158只,合计405只,两者市值分别占比20.87%和18.93%,合并占比为39.8%,累计市值达11.36万亿港元。而在1993年刚引入H股之时,H股在港交所主板的市值占比仅为0.61%。


  港股也成为了中资股趋之若鹜的淘金地。据第一财经梳理,中资股在1997年IPO募资总额达714.32亿港元,同年的中资股上市后募集总额为426.37亿港元。随后的20年里,中资股分别在2000年、2005年至2007年以及2015年等前后出现过IPO募资额的爆发式增长。


  1997年至2017年,包括H股和红筹股在内的中资股IPO募集资金约1.92万亿港元,而这些中资股上市后募集资金达2.2万亿港元。这意味着,20年间中资股在港股合计募集资金总量达4.12万亿港元。(原标题:港股20年总市值增近8倍 “北水”涌入 提升话语权)

  免责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财经365”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