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全球 / 美股 港股 / 外汇 / 期货 / 黄金 > 未来,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动还在展开想象

未来,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动还在展开想象

2017-07-02 13:08  来源:中国证券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中国证券网

  “中环几乎所有餐厅的服务员都会说普通话了。”

  这是我们这次采访中听到的一句话,作为香港金融中心的中环,越来越多的增加了内资机构的身影。比如券商,这个集合了资本市场各种业务的核心中枢,内地券商从早在1990年代具有时代特色的香港办事处,到如今的大手笔并购,逐步成为与外资、港资三足鼎立的格局。还有公募基金,狮子山下的十年探索,香港市场随着沪深港互联互通的夯实,已经成为内地资本市场资产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期间,既有成长,也有代价。

  再比如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主角——上市公司,港股敲钟也是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93年的青啤开创先河,到腾讯在港股上的光芒四射,内资港股的市值成长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20载风雨历程,见证了每一步互联互通的价值。未来,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动还在展开想象。

  20年,内资券商的成长有目共睹;20年,内资券商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地位逐渐举足轻重,这给整个香港证券行业的生态环境带来变化。

  阿明(化名),香港本地人,目前在香港的一家上市券商工作,担任港股分析师,在中环上班。近十年的证券经验,让他目睹了香港近年来券业格局的变化,“香港本土券商日渐式微,很多来自内地的机构进入香港,数量上升,一部分还收购了本土券商。”

  另两个变化则是他从业直观感受,一个是中环的写字楼进驻越来越多的内资券商,他们在香港金融中心“插旗”,招揽团队;一个是中环几乎所有餐厅的服务员都会说普通话了。

  “以前中环贵的写字楼都是外资行多,现在都陆续转了租约,接手的都是内资券商。”阿明说。

  20年的历程,中环的内地券商们,移动的不仅仅是办公室的坐标,还有对这个高度国际化市场的话语权。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997年香港回归,彼时在港“开荒”的券商并不多,当年香港市场以港资和外资两分天下,内地券商展业困难。

  国泰君安早在1993年在港成立办事处,1995年设公司,国泰君安国际主席阎峰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国泰君安来香港主要为了做B股业务,那时投资规模小、招聘人员困难,说普通话的人也很少。

  2006年开始内地券商掀起“驻港潮”,中国证监会发放牌照允许中资金融机构到香港开展业务,7月国元证券在港注册成立国元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成为证监会批准的第一家赴境外全新设立的证券机构。随后券商出海热情在2008-2010年达到顶峰。

  一名内资券商前高管6月29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供职的华南某大型券商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后,面临“开荒难”。“主要是人才缺乏,我们对业务、监管要求、香港投资环境不熟悉,都要从头摸索。”

  这些从零做起,自建子公司(分公司)的内资券商,在开展海外业务时差异化进行。比如中银国际、国泰君安国际在证券交易业务、孖展业务、企业融资和资产管理等全方位齐头并进;中金(香港)、中信国际则主攻投行业务。

  相较“白手起家”,另有券商以“并购”方式切入香港市场。比如海通证券2010年收购大福证券,2014年西南证券收购敦沛金融、2015年光大证券收购新鸿基。

  上述内资券商前高管谈到,“从目前效果来看,海通证券收购大福证券比较成功。之所以有的内资券商愿意通过收购布局,主要是因为本土券商的客户、人才储备有优势,业务全面。”

  西南证券人士亦告诉记者,本土券商有业务牌照、团队、客户,比亲力亲为搭建要更有效率;而且能及早介入香港市场,不贻误布局时机。


标签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