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美元市值的京东——这是一个郁金香泡沫吗?”在毕盛资管近期针对京东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其作者毕盛资产管理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Wong Kok Hoi直接公开对京东当前运营情况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已接近600亿美元的市值如同17世纪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一样,随时在面临着被戳破的风险。报告提醒市场:如果“跟着钱走”,可以发现高瓴资本在过去三个季度持续抛售了4400万股(约18亿美元)的京东股票,这都发生在去年京东商城CEO加入高瓴资本之后,而资本运作者的动向值得严肃对待。
除了对京东市值的不认可外,该份报告还对当前京东大力发展的直营业务的未来表示了更大的担忧。Wong Kok Hoi认为,部分投资人和分析师错误地将亚马逊光环用在对京东的估值上,但两者在产品结构、成本结构、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其实存在巨大差别,对京东的乐观情绪并不合理。
随着这份报告的发布,京东快速飙升了近一年的股价也终于放缓了脚步。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京东股价从最低的19.51美元曾快速攀升至43.80美元,期间累计涨幅超过124.5%。但随着报告的发布后,其股价出现了小幅调整后,并在昨日收于39.22美元。
京东被指市值不值600亿美元
这家来自新加坡的资产管理公司对于京东本身发展情况的质疑可谓由来已久。就在去年今时,该公司高级分析师Sid Choraria就曾撰写了一份长达50余页的分析报告,质疑京东业绩乏力、商业模式症结、财务数据等问题。
巧合的是,随着那份报告的发布,京东股价应声跌幅超过8%,而报告本身则被华尔街分析师们视为导致京东股价出现暴跌的“罪魁祸首”。
在今年43页的报告中,《财经》(博客,微博)新媒体记者未曾见到作者对业绩乏力本身的质疑,而是更多将矛头指向了京东的业绩与市值脱钩。
事实上,京东近期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可谓靓丽。数据显示,京东在报告期内实现净收入7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经营利润则达到17亿元人民币。更为重要的是,京东首次实现了盈利,净利润高达14亿元。
不过在Wong Kok Hoi看来,盈利的突破并不能掩盖其市值虚高的尴尬。“近一年来,市场将京东推向了12个月来的价格新高,但其股价上涨的原因和基本面完全没有关系。”他强调,虽然中国在境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新浪、微博、新东方等在同期也都达到历史高位,但京东和那些中国公司相比有着明显不同,即后者在他们的核心业务范畴内都实现了实质性的盈利。而从趋势上来看,京东3C产品的利润率很低,占了京东收入的50%以上,增长已经见顶;此外结构因素阻碍运营成本改善,京东的运营成本占净收入的比重不降反升,从2013年的10.7%上升到2016年的16%。
同时,本应逐利的资本在面对刚刚扭亏为盈的京东时,也开始有选择的离开,而这其中更是包括前京东商城CEO沈皓瑜如今所供职的高瓴资本。
根据高瓴资本提交给有关部门的文件显示,最近三个季度中,其抛售了4400万股京东股票(接近18亿美元)。更为耐人寻味的是,高瓴资本的抛售行为本身多发生在沈皓瑜加入之后,而当时更恰逢京东方面宣布将在5年内设立100万家便利店,计划投资20-30亿美元用于现代物流之时。
“按照刘强东的说法,这两项投资都将从一开始就盈利,因此高瓴资本的抛售行为难免让人感到疑惑。”Wong Kok Hoi如此评价道。
许多美国投资人和分析师在分析京东估值时被亚马逊的光环所影响,Wong Kok Hoi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原因有很多。亚马逊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技术颠覆者,有Alexa, Amazon Go,Kindle, Prime,云,媒体/视频等等。亚马逊的云服务每年的收入达150亿美元,经营性收入达36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50%。2017财年第一季度,亚马逊的云收入在总体年化经营性收入中占到89%。没有亚马逊云服务,亚马逊的市值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多;京东蹭了亚马逊的“云光环”,但实际上这不是它该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