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要不要加息缩表,看的是通胀和就业数据?或许不一定是这么一回事。
在议息会议结果公布前,无论是非农就业数据和通胀零售数据都不如预期,然而美联储还是加息、缩表计划齐上阵。尽管美股表现相对平稳,不过以港股为代表的亚太股市,却因此“打冷颤”,6月15日恒生指数跌1.2%,使得近半年的强势可能中断。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资深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进程超过预期,这表明通胀和就业不一定是其决策的关键因素,“鹰派”表态导致了亚太股市行情变得震荡;未来美联储收紧货币的大方向不变,短期内让全球股市出现调整,不过中长期来看,金融股可望受惠于加息进程。
通胀数据低迷,为何加息缩表超预期?
美国劳工部6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非农就业人口仅仅增加13.8万人,失业率跌至4.3%,远远不及市场预期的增加18.2万;就在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公布加息前,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意外环比下跌0.1%,零售数据同样环比下滑。
然而,美联储依然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升至1%~1.25%,同时计划年内加息三次或者四次;尤其令人意外的是,美联储计划年内开始缩表,缩表的最终上限为美国国债300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为200亿美元,总计500亿美元,缩表的起步上限为每个月100亿美元。
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尽管留意到数个核心通胀率数据疲软,但通胀率具备上升的条件;在16名美联储决策者中,8人预计2017年还将加息一次,4人预计会加息两次;耶伦也表示,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
上述消息交替,使得隔夜黄金和美元指数大幅震荡,让投资者一时无所适从,亚太区股市则在避险情绪升温的背景下,出现明显调整。6月15日恒生指数跌1.2%,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股市都有不同程度下跌;6月15日北京时间下午欧洲市场开盘,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高盛表示,美联储对经济前景的风险评价未变,同时经济预期显示货币政策立场更偏鹰派,维持此前预期时点不变,预计美联储会在今年9月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12月再次加息。
香港一位持有大量美国上市金融股的私募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胀和就业数据都不算理想,但美联储表态依然“鹰派”,显示它们都不一定是美联储最终考虑是否加息和缩表的因素;或许在当前宏观环境下,美元走势和资产价格的情况,会是更多考虑的侧重点;本轮加息周期,尽管美联储已经加息4次,但美国利率依然非常低,这导致的资产泡沫膨胀,可能才是美联储考虑更多的因素;另外,2017年以来美元弱势下跌,也为美联储的“鹰派”表态提供了更多客观条件。
“美联储加息是市场预期之内的,是让利率回到正轨的过程,是利率正常化的一个举措。”荷兰APG集团董事兼首席投资官Eduard van Gelderen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经济增速不持续,美联储加息太多就会是一个错误的举措。
短期股市不乐观,银行业或受益
美联储再次加息,以及偏“鹰派”的表态,将会对全球股市,尤其是亚太区股市造成怎么样的影响?对此,不少资深分析人士都表达了中短期不容乐观的取态,但预计更多也是牛市中的调整,暂时还不会出现牛熊转换。
华林证券策略分析师胡宇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暂时不看好港股和美股,上涨动力都有不足,全球股市可能到了阶段性末端,不看好当前市场的估值水平,估计这次调整幅度也不会小;对A股而言,过去熊市信号之一就是新股破发,现在慢熊行情下,见底信号迟迟不能出现;尽管有A股加入MSCI的消息憧憬,不过那些早已被机构推高的白马股,股价已经反映了上述预期,利好兑现很可能会“见光死”,当市场预期已经充分消化的利好就不是机会,市场没有看到的利空才是真的风险。
上述美股私募人士认为,尽管已经加息4次,但从过去经验来看,美股见顶往往是在加息周期末期,甚至停止加息后才出现,这次就算有调整估计幅度不会太大,预计美股牛市不会就此终结,长期投资者可以继续持有明显受益于加息周期的美国金融股;不过,短期内投资者应该对亚太区股市保持谨慎的取态,港股等市场经历了半年的强势以后,在相关利空消息下,继续出现一定调整也很正常,但估计不会因此马上进入熊市;如果加息进程加快,而导致香港等地被动加息的话,当地银行和保险股都会从中明显受益,带动市场在调整后继续向上。
讯汇证券行政总裁沈振盈称,过去几个月包括香港在内的全球股市表现都不错,市场情绪都比较乐观,但对后市的取态仍是有所保留。美国持续加息和超出预期提前缩表,意味着8年的量化宽松将彻底结束。对香港而言,实体经济已明显转坏,高楼价、高租金,已扼杀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而市民可动用收入已经被供楼及租金蚕食,而楼市泡沫已到临界点,一旦爆破的话,经济将急速衰退。
而Gelderen认为,欧洲银行业对欧洲央行适当加息期待已久,这将有望提升银行业盈利,但欧洲央行会不会加息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包括要考虑欧洲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