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不断开放的金融开放进程和中国相对的高增速,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纷纷加速布局中国。
据咨询机构Preqin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已有83支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完成了新的融资,筹资总额达325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全年筹资额的近80%。
大到如黑石、KKR集团等老牌私募已经发起了多期亚洲基金。有外媒称黑石近期在机构投资者中积极推荐名为“Sleeve”的新亚洲基金。第一财经记者获悉KKR上海办公室已正式开幕(继北京、香港之后),其在华投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6月,KKR为它的亚洲并购基金募资93亿美元。
同时,中小型外资私募也加速布局,例如1997年成立的美国泰山投资(Olympus Capital Asia)于2011年成立人民币基金(8亿元人民币)。记者也获悉,这家基金目前正在投资第五期的美元基金,主要布局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重点关注商业与金融服务、环保、医疗和大消费等领域。泰山投资也将牵头投资9000万美元收购位于上海的远誉广告(中国)有限公司(“远誉”)的控股股权。
“对于外资私募,目前美元基金的投资领域只要不是受到限制的行业,中国仍然是积极鼓励国外投资者进来,并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投后管理的经验和服务,目前并没有特定的投资额度限制。” 泰山投资董事总经理沈道威(David T. She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外资如今看好的也是中国中小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机遇”。
外资巨头掘金中国
对外资而言,中国相较于成熟经济体而言的高增速、稳定的政治环境、不断多元化的商业模式,都是吸引他们加速掘金的理由。
一直以来,黑石在中国的投资动态都备受关注,尤其是房地产。早在2013年末,在亚洲经济增长表现出减缓迹象时,黑石便正在加大对亚洲市场的赌注,募集资金成为该地区史上最大房地产基金。
此前,黑石CEO苏世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黑石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在50亿美元左右。“我们投资了中国物流房地产以及地段好的购物中心等,不是高端购物中心,而是针对大众消费的。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显然物流地产拥有很大的机遇,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他称。
黑石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布局由来已久。黑石的私募股权基金自2015年以来在印度投资超过15亿美元;2014年,黑石也曾带领财团收购中国信息技术外包公司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去年又以6.75亿美元将这家公司卖给中国海航集团,是原始投资的1.5倍。据外媒称,黑石集团还将在明年年初另外推出规模为50亿美元的亚洲房地产基金。
此外,成立于1976年的“私募鼻祖”KKR也一直积极以股权投资方式和通过各种资产类别参股中国企业,如食品安全、环保、金融、医疗和教育等产业。KKR近年来也开始在中国扩张业务领域,如跨境并购和国企重组,最近一宗受市场关注的交易是,协助海尔收购及整合通用电气的全球家用电器业务。
记者获悉,KKR于2017年5月完成了亚洲三期基金的募集,募资总额达93亿美元,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一支私募股权基金。截至2017年8月1日,KKR在中国已完成了26笔投资,涵盖了从私募股权到房地产的多个投资领域。
近期,KKR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杨文钧也对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充满活力,并持续提供众多具有吸引力的机会,使我们能投资于有能力在各自领域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领先企业的公司。如今,KKR在大中华区内的重点商业中心均设有办公室,这使得我们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协助被投企业及企业家们充分发挥潜能、并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长短。”
私募聚焦中小企业转型机遇
就外资私募而言,除了KKR、黑石这类大型私募,部分中型私募看中的是寻求中国企业的控股权,并抓住中小企业的转型机遇。
“我们的亚洲基金更多聚焦中小型企业,中国占了1/3。近年来,东南亚中小型企业面临着转型窗口期,很多企业虽然做得不错,但如果还要再进一步就面临瓶颈,因此需要对外吸收国外经验和引入外资的企业管理专长,把中小型企业发展成下一个全国性龙头。从中,外资私募也可以获利。” 沈道威对记者称。
据悉,泰山投资已经通过其亚洲基金,获得了远誉的控股权,瞄准了中国广播广告增长的机遇。
“广播广告是近年唯一逆势增长的传统媒体,其稳健的行业增长为私募的投资奠定了最基本的保证。另外,远誉也是中国全国性广播广告领域的领军企业,依托优质频率资源和广阔的频率覆盖范围,获得了整合行业的潜力,能够逐步实现利润的超额增长。”沈道威对记者称。
据调研与咨询机构凯盛融英介绍,广播广告是近年唯一保持稳定增长的传统广告媒介,其规模在2016年达到122亿元人民币。中国广播广告行业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行业规模在2019年将达到162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如今中国企业对于外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的每个市场行业在7-8年前都有很大增长空间,可能只要依赖董事长的能力,就能有20%-30%的增长,或是上市成功后就能盈利。因此,早前中国企业对于外资私募的诉求可能就是资本注入。” 沈道威告诉记者,“如今增速开始放缓,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从竞争对手那边拿来更多市场份额,成了中国企业的关注点。因此,在合作谈判时,企业更多问外资私募的问题是——你们能为企业带来多少附加值?”
他表示,中国企业看的不再纯粹是估值,而是附加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正在不断成熟。对于外资私募而言,通过入股或获得控股权,可以深度介入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也能从企业的长期转型和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