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很清楚杠杆过高的风险,并且在过去几年里多次试图降低杠杆。但每次都因为无法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因刺激经济增长而过度放贷和投资的冲动而宣告失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终于开始抑制负债的过快增长。这一举动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控制风险和避免金融系统危机而言。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承受住相应的痛苦。
不过很多迹象表明这次的情况和以往有所不同。2015年12月—2017年一月,中国人民银行向银行业投放的贷款飙升了243%,但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投放规模却下降了12%。从2016年3月开始,非金融企业贷款增速为7.3%,低于同时期的名义GDP增速。虽然一季度的信贷规模激增,当整体而言依然有所进步。
另一个好的迹象在于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遏制影子银行。四月份的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下跌了18%。由于该部门规模巨大——拥有超过4万亿美元的资金——这使得对该部门的有效控制成为去杠杆的关键环节。
不过这些措施也同时压低了资产价格。股票、债券、大宗商品以及房地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利率一直在上升,给债券投资者带来了损失。
而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工业产能继续扩张,但需求增长却十分有限。钢铁价格已经从今年的高点回落了8%,但2015年12月以来的涨幅依然高达91%。当三月份钢铁价格触顶时,85%的河北钢铁企业开始盈利,而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至66%。
8%的价格跌幅就导致了19%的钢铁企业由盈转亏,那么更加剧烈的下跌可能会把这个行业推向悬崖边缘。而持续的降杠杆措施很可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房地产市场也可能会陷入困境。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中国房地产价格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又经历了一轮猛烈的上涨。2016年3月以来,按揭贷款增长了31%。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限购以及银行收紧贷款,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房主都会感受到明显的压力。
就目前而言,为了降低金融风险中国政府似乎愿意承担降杠杆所带来的的阵痛了,这是值得称道的。但随着痛苦的加剧以及波及范围的增加,当局能否 继续顶住压力就不得而知了。
雪上加霜的是,不断上行的债券收益率使得债务负担沉重的企业步履维艰。尽管这还没有引发企业破产潮,但随着长期借贷成本的上升,风险在不断积聚。监管机构应该做好应对企业破产和不良贷款双升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