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一早,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预计内蒙古中东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而眼下正值我国最主要的夏粮主产区——华北和黄淮平原一带冬小麦灌浆的产量形成关键期,气候条件和田间管理水平共同决定着小麦籽粒是否饱满,而这决定着今年夏粮能不能丰收。
夏粮是每年头一茬粮食收获季,冬小麦占到夏粮的九成以上。冬小麦主产区出现的高温天气,让人们为夏粮能不能丰收捏了一把汗。
“这次高温天气对农业影响较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说,“前期由于内蒙古东部、华北等地降水比历史同期明显偏少,一些地区气象干旱程度达到重度,而此次高温天气正好出现在干旱区域,会使得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加剧旱情发展。”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华北等地近几天持续晴热,空气相对湿度小,午后风力一般大于每秒3米,加上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偏差,导致冬麦区出现干热风天气的可能性大。
干热风在各地有不同叫法,有的叫“干旱风”、有的叫“热干风”,还有的叫“火南风”“火风”。顾名思义,这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
干热风是春末夏初时光顾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的“常客”。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专家茹振刚说,发生干热风后小麦体内的水分消耗很快,植株很快由下往上青干。正处于灌浆期的小麦如遇干热风,麦穗可能会提前“枯熟”、麦粒干瘪,粒重下降,导致减产。
河南省已连续发出多个干热风橙色预警。18日,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5个地方最高温超过35摄氏度。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成林说,此次干热风过程出现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影响小麦正常灌浆。
另一个小麦主产省河北的情况大同小异。17日14时,邯郸市涉县以36.2摄氏度拿下全省最高温纪录。预计19日,河北中部部分地区气温还将继续向37摄氏度挺进。当地气象部门预测,冬小麦灌浆期间将出现干热风天气,中南局部有重度干热风。
在山东,前期气温偏高已造成山东大部地区小麦发育期提前2至12天,目前除半岛地区小麦处在抽穗开花期外,其他大部地区进入灌浆期。目前鲁西南、鲁西北、鲁中及半岛北部等地部分土壤墒情较差,局部麦田可能有重度“干热风”、小麦早衰等风险。
对干热风的威胁,最揪心的当然是当地农民。河南省新乡市仙鹤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樊振勇,这两天正组织社员积极应对干热风天气可能对小麦造成的损害。他说,大家正在按照专家意见加大对小麦的补水灌溉,希望能够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借助高温天气增加小麦蛋白质含量、提高小麦质量。
邯郸市永年区的全国种粮大户郝科向也高度关注天气,不过他觉得问题不大。他的自信,有一部分来自田间的“高科技”——“地里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如果持续高温,我会打开设备进行喷灌,喷出的水珠形成局地的小气候,能够起到补墒作用。”他说。
但对于此时刚刚播种、特别弱小的幼苗来说,干热风的“杀伤力”更大。在山西太原市阳曲县的东黄水镇,春玉米已陆续下种,有的已露出地面。村民张春娥说:“这几天太阳这么毒,把地晒得冒烟,再这样下去,那些不出苗的地还得重新补种才行。”
农业专家建议农民朋友密切关注墒情变化,浇好灌浆水,提高田间湿度,延长叶片功能期,但要注意大风天气不浇水,以免造成倒伏。适时喷施叶面肥,以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灌浆速度和籽粒饱满度、增强抗干热风能力。同时继续做好“一喷三防”,有效预防和减轻病虫害、干热风等危害。
华北、黄淮冬麦区的农业部门正在协助农民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以增加小麦抗衰能力。山东省农业厅要求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抓紧组织农户采取浇灌浆水、喷施叶面肥等措施,尽最大努力减轻“干热风”等因素对小麦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河南省气象部门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途径,提示农民朋友做好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