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高盛也要折戟大宗商品市场了?
彭博周一(7月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号称“大宗商品之王”的高盛正在重新评估其大宗商品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高盛今年6月底的一场董事会议上,该部门之后的命运就是议程之一。目前,高盛尚未作出决定,最后会否对大宗商品业务进行全面整改仍是未知之数。但知情人士称,对于表现不太好的部门,进行重新评估是正常程序。
“逾十年来最差表现”
那么今年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门表现有多不好?从高盛第一季度财报来看,其“固定收入、外汇及大宗商品净收入为16.9亿美元,基本上与去年同期持平,因抵押产品及利率产品的高净收入抵消了大宗商品、外汇净收入的显著降低及信贷产品净收入的部分降低”。
高盛官方没有具体说明“大宗商品收入显著降低”到什么程度,但知情人士表示今年第一季度该部门业绩创下逾十年来的最差表现。美国国会参议院曾对投行在大宗商品市场的表现进行评估,报告称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门收入从1981-2000年间的不到5亿美元飙升至2009年的34亿美元。而知情人士称,去年该部门收入不到11亿美元。
高盛表示,大宗商品交易净收入的下滑部分是因为第一季度交易结果的疲软。以原油市场为例。该行首席财务官查韦斯(Marty Chavez)曾在今年4月份表示,油价平均波动率已落至两年来的最低水平,导致客户量大受打击。
原本,去年11月OPEC宣布减产理应开启油价的一轮上涨。但是今年2月开始却出现了一波明显下跌,6月底更是回落至减产协议前水平。今年以来,WTI油价一直未能有效突破55美元。高盛上周在最新报告中将WTI原油未来三个月的价格预期从55美元大幅下调至47.5美元,即其认为油价仍将窄幅交投。这是否会意味着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门收入低迷的情况仍会维持一段时间?
其他投行早已收缩战线
其实,尽管表现不尽人意,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门业绩仍然在投行中拔得头筹。据伦敦数据分析公司Coalition,去年主要投行的大宗商品收入下滑至11年新低;估计今年第一季度整个行业的大宗商品收入跌至仅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29%,不到2012年水平的三分之一。高盛能够卫冕大宗商品之王,部分原因也在于同行竞争的减少。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相关金融监管法案便限制投行进行全球大宗商品业务。2011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银行将商业银行业务和其他业务分隔开,并提升银行资本金率。同时,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也把商品及其他衍生工具纳入监管范围,要求资产总值1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必须向交易所提供交易抵押品,这直接增加了银行的交易成本。2016年9月,美联储更向美国国会提议限制华尔街投行的实物大宗商品交易,称这些交易可能会给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投行本身的操控行为也是监管加强的原因。2012年,巴克莱被指控涉嫌操纵美国西部四州现货电力市场,最终被判支付4.53亿美元的民事赔偿;2013年,摩根大通被质疑通过控制仓储和自营业务来推高金属价格,最终以支付4.1亿美元的罚金为代价与起诉方形成和解。天价罚单极大地打击了投行继续从事大宗商品现货业务的积极性,大摩、小摩、巴克莱、德银等投行都在逐渐退出大宗商品市场,甚至完全砍掉了大宗商品的敞口。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际投行大举退出大宗商品市场之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市场人士认为,国际投行的退出意味着巨额资金的大幅流出,而资金是推动行情最直接的因素。同时,投行剥离甚至完全退出仓储领域,使得原本堆积在仓储流通环节的大宗商品得到释放,给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另外,国际投行的退出还意味着大宗商品金融炒作因素的减弱,人为成本也被从商品的市场价格中挤出。
虽然高盛发言人杜瓦利(Michael DuVally)表示“大宗商品一直并将继续是一项重要业务”,但是如果其在监管和收入的双重打击之下最终也萌生退意,国际投行活跃在大宗商品市场的阶段或最终划上句号,意味着主导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将更多的是产业属性和供需基本面——直至新一轮长期资本的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