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年初开始的一轮大宗商品价格反转向上,跟中国经济从“L”型到有所翘尾向上有一定关系。
毕竟在2016年之前的几年里,除了中国房价之外,中国经济中的实际亮点太少,大宗商品价格甚至深陷长达数年的下跌整理期,造成钢铁、煤炭、水泥、化工原材料、采矿加工等行业连年亏损。
物极必反,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主动的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让已经较长时间深陷亏损边缘的大宗商品价格开启了新一轮上涨周期,成就了整个2016年的商品价格小牛市。
然而,进入2017年,随着政府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加码,以及以“一行三会(央行,银、证、保监会)”联合进行的金融严监管,让“去库存”稍加放缓,却让“去产能、去杠杆”继续加码,造成短期内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和环比涨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或收窄。大宗商品价格也结束了2016年的小牛市,调整近5个月之久。
但是,自6月中旬开始,钢铁、煤炭、矿石、橡胶、化工原材料,包括铜、铝等之前库存较为充裕的基础原材料商品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启稳回升。即使是豆油、菜粕等农产品(9.06 停牌,诊股)的价格,也受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带动,不再延续原来因产量充裕和库存积压等负面因素影响,而开始止跌反弹。
实际上,单独从货币层面来看,美联储持续加息预期,与中国“一行三会”的金融严监管,已经造成中国货币M2在5月、6月的实际增速上明显放缓。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实际升值表现,也并不利于中国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走强。
然而,正是“去产能”的实际效果,优化了中国大宗商品市场中的供需格局。那些曾经的小、散、乱企业,那些曾经的高耗能、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那些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的企业,已经被这一次的“去产能”大改造,逐渐淘汰了。统计局公布,上半年,我国累计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95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659万吨。
由此可见,“去产能”确实是造成一定的供给减少,从而支撑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优化了中国经济结构。一方面,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所换取的产能过剩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应该是公平环境下的有序竞争,而不应该是低价格、低质量的恶性竞争。
大宗商品市场的供需平衡,需要用价格激励来实现。在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需求的增加自然会推升供给价格。我们预测未来中国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会因为人民币的坚挺和“一行三会”去杠杆操作的深化,而受到一定的抑制。但这种抑制仅仅是会限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而不会改变整体的上涨趋势。
国际贸易越加活跃,全球贸易总量还在稳步回升中。中国在原油、铁矿石、部分农牧产品,以及化工原材料等,都是世界最主要的需求国,而且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所涉及的超30亿人口的大市场,对中国的贸易需求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由此,我们认为,大宗商品的真正牛市还在酝酿之中,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转好,大宗商品市场依然是一个非常安全和具有极大投资潜力的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