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全球 / 美股 / 港股 / 外汇 期货 / 黄金 > 协会建议暂缓稀土产品收储

协会建议暂缓稀土产品收储

2017-08-22 19:50  来源:上海有色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上海有色网

  近日,中国稀土行业协会马荣璋和杨文浩等一行三人,分别拜访了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和国家物资储备局,并就稀土行业及市场的相关情况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针对当前稀土原材料市场供需情况,建议暂缓稀土产品收储;二是释放部分稀土产品储备,发挥稀土收储的平抑和调节市场功能。消息一出,引发行业内的密切关注。

  以往国家收储稀土都是一次性解决。一次性收储传导到稀土市场,就是价格在收储完后迅速恢复低点。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收储采取“少量多次”策略,并且隔月收储一次。

  2016年6月首次收储9大品种全部流标,此后的2016年12月、2017年1月、3月、5月已连续收储4次,共计近6000 吨。其中,2016年12月为首次国储招标,招标收储1406吨,2017年1月,第二轮国储招标收储2000吨,招标价格较前次总体上浮2%-8%。3月,稀土国储招标总量约3000吨,收储总量约1000吨。5月27日,今年第三轮稀土收储落定,此次稀土收储招标总量3705吨,中标1665吨。相对于本轮收储计划的1.5万吨,目前的几轮收储完成了不到40%。

  尽管业内普遍预计按照收储“隔月执行”的规律,本轮剩下的两次收储将在7月、9月招标,但7月的收储并没有如期而至。9月将至,稀土行业协会此番暂缓收储和释放稀土储备的建议,势必又将引发行业内的观望情绪。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标志性稀土产品氧化镨钕均价累计上涨54%左右,尤其是进入6月份以来,氧化镨钕价格在近两个月涨幅超过了36%。稀土价格的持续上涨,供需基本面也一再迎来利好。

  从供给端来看,2016年10月,工信部印发《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发展规划”)。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国内稀土矿开采量将控制在14万吨以下,年均增长量不得高于7.4%;矿山开采、冶炼分离及资源综合利用全部纳入六大集团管理,除六家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外,不再新增采矿权。

  2017年4月13日,工信部发布《2017年第一批稀土生产总量控制计划的通知》(下称“控制计划”)。根据控制计划,2017年,国内稀土矿产品计划生产总量为52500吨。其中,轻稀土计划产量43550吨,中重稀土计划产量8950吨;同期,国内冶炼分离产品计划生产总量为50075吨。各省区配额无明显变化,开采指标直接由对应稀土集团获得。

  从需求端来看,新应用的不断挖掘有望对稀土价格带来支撑。根据国内稀土消费结构,目前中国约有35%-40%的稀土被用作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不仅用于传统的家电、电动自行车、箱包扣等领域,也用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变频家电、节能电梯等新兴领域。

  不过,8月就有消息称,稀土监管部门眼下正在试图给6月以来的暴涨行情降温。

  8月8日,国家稀土办给六大稀土集团(中公司、北方稀土、厦门钨业、中国五矿、广东稀土、南方稀土)下发文件,以稳定稀土市场。业内流传的广东稀土下发的通知显示,按国家稀土办通知,鉴于目前稀土市场出现报价无序、囤货居奇的现象,要求六大稀土集团必须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生产经营秩序,严格按照稀土生产总量控制计划抓好生产,顺价销售产品,共同促进稀土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国家稀土办此举是希望六大稀土集团不要带头涨价,稳定市场。然而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即使发文,稀土价格仍在上涨。”

  而随着稀土价格底部上涨,市场就出现了囤货居奇现象。招商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多数稀土商品表现供不应求,现货难以买到。商家对后市持乐观心态,后市价格还会出现上涨,下游采购企业开始备货,上游持货不出,导致价格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稀土价格的上涨或对国家稀土收储也产生一定影响。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收储价格要参考市场价格,收储价格低,稀土集团也不愿意交货。”2016年6月启动新一轮国家收储的首次招标,9大品种全部流标,原因就主要在于招标几个不达企业预期水平。而原本计划在7月底进行的收储已延期,暂时还未下发招标通知。

  上海有色网分析师邬小枫就此表示,此前有传言称国储局将于本周开会讨论收储事宜,但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与发改委综合司、物资储备局的此次会晤,可能显示政府相关部门希望稀土价格不再疯狂上涨,理性回归。稀土协会此次可能意在为“下游请命”,稀土的暴涨行情给下游企业传导一定压力,抛光粉、荧光粉、着色剂等下游企业原本消费需求有限,加之原材料端的跟涨,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从上周末开始到现在稀土保持平稳中小幅下滑,其中镨钕平稳,氧化镝、氧化钆等前期热门品种开始小幅下滑,整体僵持,处于观望,期待政策的进一步指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