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在议息会议结束后的发言依旧延续着“Fedspeak”,也许她正以这种方式向特朗普“示好”。“针对某些政策的具体应对措施我们还没有制定,因为有时间静观其变。”耶伦的鸽派言论令人大失所望,市场本期待她能在任期届满前改变一下含糊其辞的风格。
加了个“假息”
当地时间3月15日上午,美联储一如预期地宣布升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的区间上移至 0.75%
至 1.00%
之间,完成本次加息循环的第三次加息。“考虑到已实现和预期中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及通货膨胀,委员会决定提高利率的目标范围,”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政策声明中说,“随着货币政策立场的循序渐进调整,通货膨胀率将在中期内稳定在2%左右,经济前景所面临的短期风险似乎大体平衡。”
基于对经济形势的向好判断,美联储的决策者们坚持采取“渐进”的方法来收紧货币政策,并删除了原先“只能”的表述,早先的政策声明称联邦基金利率的上调“只能循序渐进”。此外,对于通胀的措辞亦有修改,例如FOMC将就业增长描述为“稳健”,企业投资“似乎已经有所坚挺”,无疑显示出美联储对经济增长的信心飙升,这多半得益于美国总统特朗普誓言减税、提高基础设施支出并减少监管的财政激励。
由于市场此前几乎完全消化了加息的决策,投资者对本次议息结果反应冷淡。因为包括耶伦在内的美联储决策者已发出异乎寻常明显的信号。“策略师们预测的加息概率一度高达90%以上。”接近纽交所的交易人士Wilson称,在3月初,加息就已成为一件确定的事,如果一定要说哪些是预期之外,可能在于美元走势。
按照常规,美联储加息应利好美元。历史经验也是如此,美联储加息会悉数影响到汇市、债市、股市、期市等金融市场,最直接的作用是美元走高,非美全线下调,但这次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全球市场中,除美元外的主要商品和资产价格均实现暴涨。唯美元指数遭受重挫。
加息决议公布后,美元指数一度逆势大跌1.01%,15日以
100.74
点作收,创下近一个月以来的新低。而欧元、英镑等储备货币及澳元、加元等商品货币则迎来上扬。市场不禁怀疑,难道加了个“假息?”
问题可能出在预期过于充分了。“市场有效性原则下,价格变化已经在加息之前表现出来。”Wilson说,由于美联储近期持续向市场释放出年度加息3次的政策预期,美元指数早已将此预期计入定价之中,议息声明的公布并不能使市场对美元指数重新定价,反倒进一步诠释了“Buy
the rumor, sell the
fact”。
“买在谣言,卖在事实”是华尔街广为传颂的投资名言,如今美元指数的走势再度验证了这一金句。Forex Crunch分析师
Yohay
Elam认为,在过去一个月内,市场早对全年加息3次的估值作出定价,议息会议已无法再次刺激美元买盘,反令美元的利多出尽。
此外,在Wilson看来,美元价格的支撑还取决于未来加息频率的增快,目前尚未见到提速迹象。耶伦在议息会议结束后的记者会上表示,当前美国的自然利率仍属低迷,而
Fed基准利率水平与自然利率的偏离利差并未扩大,她估测当前美国的自然利率约在1%
的水平,故若维持每年加息3次的速率,仍属渐进式。这样的言论很“Fedspeak”。在肯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变化并不明显,美联储的决策者们对模棱两可的措辞格外钟爱。
而从后市来看,美元或因反对票的出现面临一定贬值压力。在本次利率决策投票中,明尼亚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Neel
Kashkari主张利率不变,他投出了委员会中唯一的反对票。“市场关注的是,持不加息论点的官员倘若增多,那么这也将对美元后市造成贬值压力。”Yohay
Elam说。此外,考虑到美元的过度强势并不符合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的主张,这可能会限制美元的升幅。
宽紧分化
尽管本次加息早已在市场预期之中,但耶伦的措辞偏鸽,令市场大失所望,点阵图的“纹丝不动”也表明美联储并不愿意发出激进的紧缩信号。分析人士认为美元本轮上行周期已大概率见顶,而强势行情的难以为继恰好成就了非美货币,特别是欧元走势可能比预期的更为乐观。
加息当日,欧元对美元一度触及日高1.0740,涨幅逾1.16%。这就很尴尬了,乘美联储政策会议东风,欧元、英镑在拉升中获益,澳元、加元一并走强,瑞郎也显示出上行空间,眼下更多的外汇策略师愿意给出非美货币走高预期下有利可图的交易策略。例如欧元将会在区间震荡中逐渐攀升。其间,如果法国大选不出意外,风险平衡将会偏向中性,市场料欧洲央行将会在今年秋季收紧货币政策。
英国可能是最先趋向紧缩的。伦敦时间3月16日12点,英国央行宣布货币政策决议,维持目前0.25%的利率不变。出人意料的是,此决议并非全票通过,在9人组成的货币政策委员会(MPC)中,投票结果为1:8:0(加息:不变:降息),MPC委员Kristin
Forbes赞成加息25个基点,并称需要尽快进行。
根据会议纪要内容,政策制定者认为英国出现了经济下滑、薪资走软的迹象,但在Forbes看来,目前通胀上升过快,可能在至少三年内都会位于央行2%的目标值上方,她还认为脱欧公投后预期中的经济活动减弱并未实质化,并且失业率未显示出上升迹象。
这是自2016年7月份以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首次在决议时出现分歧。上一次是在去年7月份Jan
Vlieghe投票降息,但其他成员主张按兵不动。到了8月份,全体成员一致通过实施降息,将英国基准利率由0.5%降至0.25%。
事实上,在欧洲,说到对宽松政策的青睐,没有谁能与英国央行比肩。据一位外汇分析人士介绍,一票赞成加息已经是一个重要变化,说明在美联储的连续加息周期下,其他主要央行也被情绪带动,随时可能退出宽松政策。例如Forbes称自脱欧公投以来,英国经济明显好于预期,故货币政策是时候进行校正了。
相比而言,欧元区鹰派立场的出现时间则会晚于英国。原因是宽松政策的持续与否取决于通胀水平何时可以达到欧洲央行的目标水平。此外,据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欧元区多国面临政权选举,若极右势力成功当选,欧元区面临的衰退风险将上升,因此预计欧洲央行在政治风险消除前不会开启加息。
至于亚洲,政策取向的分化似乎在进一步加剧。日本方面,由于薪资增长缓慢,消费支出低迷,当前通胀的回升主要得益于能源价格和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可持续性有限,因此日本央行继续维持宽松政策的概率较大。但中国香港的情况却大相径庭,香港金融管理局于16日宣布,基本利率根据预设公式上调25个基点至1.25
厘,即时生效。“上调基本利率的举措是因应美国于3月15日(美国时间)调高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25个基点而作出。”香港金管局在公告中称。据了解,目前基本利率定于当前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下限加50基点,或隔夜及1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的5天移动平均数的平均值,以较高者为准。
节奏料将加快
由于港元与美元直接挂钩,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对美国加息所产生的影响不甚乐观。在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林看来,预计美国利率正常化的步伐将加快,并呼吁市民不要低估其对香港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港息将逐步跟随美息上升,虽然目前较难预测实际上升速度。”陈德林表示。
从内地情况来看,多数经济学家也建议关注美联储持续加息对流动性环境以及人民币汇率产生的压力。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涧生看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不少对冲性举措,包括不断依据市场上调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采取这样的政策措施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业内认为,随着美国加息周期的开启,央行在加强资本外流监控的同时,至少有继续推动境内利率曲线上移的动力,以将中美利差维持在一定水平,从而助力减轻资本外流压力。
尽管美联储没有在声明中明确表态加快频率的必要性,但Wilson预计,美联储还将有更为激进的利率政策,今年至少可以看到2次上涨,如果经济增长继续强劲,通货膨胀持续上升,更快的加息速度将持续到2018年。“虽然三个月内美联储两度提高利率,但以历史标准来看,目前的利率水平仍然很低。”
作为美联储预期引导的重要工具,点阵图显示,预计美联储2017年将加息3次,2018年加息3次,长期利率中值为3%。“尽管这与2016年12月货币政策会议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美联储预计达到长期均衡所需时间有所缩短,2019年加息节奏将进一步加快。”建设银行金融部分析称,美联储后续加息速度取决于通胀变动水平。此外,与此前美联储对于加息较为谨慎的表态截然不同,本次FOMC会议前多位美联储官员接连密集表态,认为适度加快加息速度可能是合适的,这暗示相对于此前谨慎加息,美联储当前可能更加关注过慢加息带来的后果。“考虑到当前美国已经接近充分就业,过慢加息对通胀的影响更为显著。”
但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来自华盛顿。由于特朗普拟推出的财政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美联储加快加息频率。例如贸易保护、减税和大规模基建计划等措施,可以起到促进就业、增加消费支出并提升通胀的作用,但同时存在的矛盾是,就业和通胀指标超出美联储的设定范围。据此,美联储的大部分决策者预计今年还将加息2次,与他们之前的评估一致,但加快加息进程是有道理的。只是目前从耶伦的表态中,很难揣测加息频率的高低。
“此次加息并不代表联储对经济形势有了新的评估,也只是符合预期而已。”耶伦的鸽派言论令人哗然,市场本希望她能在任期的最后一年里改变一下含糊其辞的风格。在莫尼塔分析师钟正生看来,耶伦很可能因得不到特朗普提名而无法连任,在任期的最后一年,耶伦有必要把“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表现得更加鹰派,并完成美联储此前预计的加息计划,以免再留下口实。
但也许,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的后续步骤可能真的不容易把握。彭博在社论中称,目前存在两大棘手问题需要应对。其一,特朗普一直在谈论减税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这意味着宽松的财政政策,而宽松的财政政策将迫使美联储以超出其意愿或投资者预期的速度更快加息。其二,即便在3月15日加息决定公布后,其货币政策依然非常宽松,也就是说美联储观望不起。
彭博认为,耶伦在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了这些关键点,但她不愿给出任何明确的承诺。美联储以数据为导向,并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来进行政策调整是没错的,但它释放的信号可以更清晰,因为美联储需要加快推进“正常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