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954,较上一个交易日小幅下跌6个基点。在岸和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截至记者发稿前,分别上涨4个基点和47个基点。自5月26日,央行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1.1%。
对此,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对记者表示,中间价形成机制调整后,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离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一度升值超过1000个基点,显示中间价的调整提高了汇率的灵活性。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投机者看空、做空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风险。香港财资市场公会公布的银行同业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飙升,大幅抬升了做空人民币的成本。
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官网发布消息称,近日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考虑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这意味着,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将变为“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对此,官方指出,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增加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引入“逆周期因子”后,汇率市场的不稳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将会使市场汇率波动减小,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将有所提高。逆周期因子本质上带来的是汇率波动的减小,带来的必然是市场的稳定。市场的稳定则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投资者的注目,将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中国市场。资金的大量涌入带来的是人民币需求的提升,市场对于人民币的交易将更为频繁,市场定价机制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大幅度的汇率波动将有所减少。”李奇霖认为。
李奇霖预计,人民币汇率波动将会因“逆周期因子的出现”而减小,将更多与国内经济因素挂钩。先前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主要是受到一揽子货币价值的影响,其更多的是反映世界经济的景气程度。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后,国内经济周期将会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因素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逐渐增大,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参考因素更多的是依据国内经济的基本面变化。
“总体来看,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压力有所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致保持稳定。”鄂志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