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团队内矛盾最核心的问题就是:2016年暑假就已经完成200多万元众筹的魏公村新店不仅迟迟不能开业,连动工的迹象都没有,而参与众筹的学生股东向潘启农询问项目进度的问题时,却总是被拿各种借口来解释延迟开业的理由。
这样一个月一个月地拖到了2017年一月,潘突然找到所有的股东,要求大家签合同,更改投资协议书,在新的投资协议书中将自己的责任全部推卸干净,引发了一直还信任潘的股东们的群起反对。
到了年后的2017年2月,后会友期在六道口的老店突然关门,毫不知情的学生投资人们极为意外,而潘本人却再也不出面了,而由潘的父亲等人在北京和股东代表见面,并拒绝了股东们退股的要求,并拒绝公布账目,而股东方则选择了报警。
后会友期的服务员都是没有报酬的学生股东
目前警方已经受理案件并介入调查,并且据部分股东的说法,警方已经传唤了潘启农本人询问情况。相信警察叔叔很快就能给这数百名投入了信任和热情,却无情地被浇了一盆冷水的大学生一个说法。
恐怕在潘启农和他的“后会友期”当时频频在国内外重要媒体上亮相时,没有人能预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结果。
希望他能尽快给这些一直支持信任“后会友期”的学生股东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同时也希望相关的同学们理性维权,积极协助警察叔叔们的调查和处理。
他的经历也足以提醒那些学生创业者,不论发生任何事,不要用谎言面对信任你的人,死撑到纸里包不住火,最终让一场商业失败变成个人信誉的破产,以及可能的严重法律风险。
你成功了一次,不代表能成功第二次
在十年前陈大夫还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大家都以为创业就是学生里面小打小闹做点小买卖,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永远不缺有商业头脑的人去想办法赚钱。
陈大夫就曾亲眼见证了一个我们当年的“大学生明星创业团队”的兴起和衰落。
对于山东建筑大学,这样一所建在离市区近一个小时车程村里的和尚庙工科高校,每年新生入学是全校一年一度的盛事。
每年的大学迎新季都隐藏了不少商机
但我们班班长带领的,以他和他两个宿舍舍友为核心的六人小团队,就把“师兄坑师弟师妹”这种生财之道做到了极致。
他通过和学生会的同学平时就经常一起喝酒打球的关系,掌握了各学院所有新生的宿舍分布。
在新生刚报道还没开始军训的几天里,他们两人一组每天分头行动跑到新生宿舍,冒充自己是学生会工作人员,装模做样地统计他们的姓名和专业。然后以学生会的名义,把进价不到20块钱的电话卡收每人五十卖给新生。
他们的团队执行力还真的是很高,在新生入校后军训前的三四天时间里,他们基本从早晨开门跑到晚上熄灯,硬是凭这几个人的力量,把全校上千个新生男生宿舍全部扫了一遍,这一把就净赚了好几万块钱。
要知道,2006年时的一块钱相当于现在的至少两三块钱。陈大夫家庭条件不算困难,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才大约五百元,食堂里一碗大碗拉面才三块五。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最后这件事没有人举报,也根本没被学校发现,他们几个人那个学期过的滋润无比,天天下馆子喝大酒,各种娱乐大保健。
到了期末,他们这个小团体的“消费基金”基本花的差不多了,班长又找到了一个一本万利的商业模式:
那时候买火车票不像今天那么方便,既没有高铁,也没有智能手机或3G网,连12306网站都还没开通。
春运期间在火车票代售点基本是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的,没有内部关系的话,就得去火车站售票窗口,和春运回家的民工们一起排几个小时的队买票。
而我们学校地处偏远郊区,校园内根本没有火车票代售点,全校几万学生想买火车票,就得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去市里的火车站,有时还要连夜通宵排队。
这种排几个小时队买一张火车票的场景,直到近几年才成为历史
班长大人不知通过什么渠道,结识了一个在济南火车站工作的能人,能通过内部渠道把我们的票买出来。
于是在寒假马上开始,大家都想去买票回家时,他们打出广告说能替同学订火车票,不论去哪的票都保证能订到,但每张票要收少则十五,最多三四十元的“服务费”(正规火车票代售只收五块)。
正愁买不到车票没法回家过年的同学们趋之若鹜,两三天时间就收了近千人的十几万元订金,交给了那位能人。
结果没想到,这位神通广大的“铁路内部人士”,实际上是个江湖骗子,拿了钱以后就再也没出现。
如果买不到火车票,可能就只能像这几位民工师傅
纸里包不住火,很快他们被骗的消息就传了出去,同学们听说自己回不了家了可不干了,晚上纷纷来到他们宿舍找他们要说法。
班长听到消息,果断带头脚底抹油跑了,愤怒的同学们情绪火上浇油,直接把他们宿舍的床,电脑,柜子等全都砸的稀巴烂,连宿舍里其余几个无辜人员的东西都没放过。
这些愤怒的被骗学生没找到班长当然不满意,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传言他们在别的宿舍楼里躲着,几百个人半夜满校园搜捕这几个“学生创业者”。
最后有同学打了110 ,派出所派民警加上校保安队全体出动,才制止了这场陈大夫在山建大四年里亲历的最严重群体暴力事件。
95后大学生可能已经很难理解,这种为抢一张春运火车票的疯狂
当然,事后秋后算账,学校查明情况后也没轻饶了他们,几个“学生创业”的参与者全部严重警告+留校察看,亏了班长大人的家长相当有钱,直接表示愿意把所有被骗同学的车票订金双倍赔付,还在学校学院上上下下各种请客送礼打点,他们几个才没被开除。
但从那以后,一直有传言学校里有人要找他们麻烦。这几个人在大三大四两年的时间里,全都灰溜溜的犹如过街老鼠,平时连宿舍也不敢回,再也没当年生意成功时天天下馆子的壕气。
如果班长他们几个没被半年前轻而易举的商业成功冲昏了头脑,一开始就应该能意识到,这位“内部人士”有可能不靠谱,把那么多同学的十几万元巨款直接交给一个不知根知底的人,这件事风险有多大。
他们最后的遭遇,虽说确实像是迟到的报应,但他们确实为了这场创业的失败而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大学生创业失败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深思
当然,上面这两个 “校园明星创业团队”失败的例子,都算是比较极端闹出了群体事件的。更多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最终的命运往往是静悄悄地死去,除了亲身参与者之外可能没多少人留意。
但陈大夫觉得,包括学校,社会,教育主管机构,都应该认真地考虑这样一个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问题:大学生创业,一旦失败了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