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的夫人梅琳达谈到创立慈善基金的经历:
这种寻找灵感的方法,要求我们要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
在一个行业工作很久,因此发现用户需求。反正在这个行业工作了这么久,哪哪儿都了解,你大可以好好地思考一下顾客的哪些需求未被满足,你就有可能在踏上致富之路。
比如马化腾,原来是做寻呼机开发的,在电信、互联网行业浸润10多年,这才有了后来的腾讯。
遇到有才华的人,然后一起创业。你要留意你身边的人。
我们研究了39家独角兽企业,几乎一半都是由在学校里就结识的创始人创立的。想法接近的人能够近距离的相处,是让新点子出现的关键催化剂。远的想想新东方,近的想想饿了么,再近想想编程猫,这种案例有很多。
傅盛离开360之后,做杀毒软件做得非常卖力,但是发现怎么也不可能做过周鸿祎。
原因有俩:
1、他很难做到颠覆性的创新,只能是一些小创新;
2、不管他做怎样小的改进,他的竞争对手都会立即跟进。
他觉得自己怎样都无法杀出重围,就去看Googleplay的榜单,发现工具栏下面“清理”这个词被提得特别多——比“杀毒”、“安全”出现都多,所以决定集中全公司之力做一款清理软件,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读差评
我们去看APP商店,会发现很多常见的软件,虽然有极大的安装量,但评价却非常之低。
比如某个视频APP的评论,很多一星两星的评价,用户吐槽:这个手机播放的时候太卡了。
这些愤怒的用户可能就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原因,如果谁有很好的技术让手机在播放的时候不那么卡,或者不那么费电,这个产品很可能就能突围成功。
当你把差评一条条拿出来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里有很多的用户需求和痛点。
预测未来趋势
雷军曾说,刚开始做手机的时候,手机的毛利率是50%,电视的毛利率是5%,他就想,能不能用5%的毛利率去做手机呢?
这是他对未来趋势的一个重要判断——未来的硬件可能都是不赚钱或极低毛利率的,盈利方式可能是增值服务。
所以小米的商业模式改变了手机行业的群众结构,改变了市场的玩法,绝对是颠覆式的创新。
但这个方法的难度很高。
虽然现在你去看凯文·凯利(《失控》作者)的文章,或者很多未来学家和顶尖投资机构的报告,会发现他们曾经非常准确地判断到了未来趋势。
甚至你也可以预测未来,比如你现在可以保证说,未来是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的,但是,
比预测未来更难的是,预测的未来什么时候来。
换句话说,准确预测这个timing,反而是最困难的。怎样把握这个时机,很大程度上就 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