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高端体验旅行
高端旅行大趋势是越来越体验式,不仅仅是单纯观光,体会目的地精髓的深度游才称得上高端。去巴黎不再是预订某个三星米其林餐厅用餐而已,而要让米其林厨师带着逛一逛巴黎最地道的新鲜蔬果市场,买回新鲜食材让他亲自来烹饪,与大厨同去市区私人酒庄品鉴产自巴黎的美酒,撬开新鲜生蚝,在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好地方一边欣赏巴黎城景一边让大厨奉上私人野餐。
这样的体验广受香港和海外客人喜爱,而当我们为大陆客人安排的时候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一大早,这位在巴黎被颇受尊重的大厨开着自己的古董车准时来酒店接客人去集市。可是等了两个小时不见客人,最后客人发来短信说不想做美食体验而要去购物,让厨师回去吧。厨师听到气得直跳,虽然预订他服务的酬劳还会照付,但是被人这么轻易地放了鸽子对于骄傲的巴黎人来说很不习惯。其实消费者支付了服务时间,在中国人看来应该可以随便按自己的心情行事。这种想法当然没有错,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被购买的时间和劳动服务的守约性认识不同。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印度也许完全没有问题,而在巴黎,事后厨师的经纪人打电话来怨声载道,拒绝再次接待这样的客人。这使得我们在之后更意识到理解两地文化差异,协调大陆客人与外国服务方的期待值相当重要。
海外客人喜爱与有意思的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生活。比如去伊斯坦布尔知名艺术收藏家位于博斯普尔斯海峡之畔的私宅喝下午茶,参观私人博物馆;在阿根廷,和当地牛仔一起骑马驰骋巴塔哥尼亚,体验游牧生活。而大陆客人更喜欢的体验式活动是直升机观景,游艇钓鱼,包下香奈尔专卖店挑选下季服装,或者在著名酒庄私人品酒。与人打交道的体验式旅行并不完全适合大陆客人。
保姆型导游vs. 学者型导游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大的价值体现在人的身上。针对英文旅客的高端旅游已经发展了50多年,从服务规范到服务细节上都已经千锤百炼。英文导游资源丰富,他们可能是学者,画家,记者,总之客人对哪一行感兴趣,就能提供哪一方面的专家陪同导览。去博物馆可以请来博物馆馆长解说,去户外可以和BBC Earth的拍摄专家对话,喜欢美食则可以让当地美食栏目作家带着尝遍地道小吃。能与客人感兴趣的专家交流,让一次假期真正成为客人提高深度和广度的旅行。
但是这说来极好的体验式旅行,到了中国客人身上则困难重重。首先是语言的障碍,这些能做特别体验的专家,很少可以讲中文。因语言不通而不能完全体会这一文化交流过程是很遗憾的。其二,高素质中文导游缺乏是中国高端旅行的难题。专家配中文翻译的模式绝对不是首选,翻译的自身语言水准和专业知识水平可能会让精髓都消失在语言中。而中文导游大多数只是住在当地讲中文而已,完全不能全面分享历史和典故。当然有些地区如欧洲,有能够通过严格国家导游考核的中国人,但这是极少数。
这种业界状态和导游这个职业在中国职业地位不高息息相关。曾有朋友分析,中国人出门旅行就是图个开心。客人在家有很多好朋友,谁会想在旅途中和导游深谈呢?没有人会认为能从导游身上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理论确实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中文导游属于保姆型。会说话,能将客人照顾得妥妥贴贴,大多可以带路却并没有知识的深度。
保姆型导游,对于寻求深度体验的海外高端客人来说是远远不够水准的。好的向导不仅对于目的地从地理到人文历史都非常精通,又能很好地察言观色,做到优雅,贴心的服务。曾有位住在纽约的银行家,向我们明确要求向导必须大学毕业,能让她对目的地文化、历史深入了解。以约旦的向导为例,一边游览古迹,一边完全理清圣经史,真正带来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的体验。无奈,这样的中文导游资源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开始提供中文领队服务,陪同当地英文导游,最大可能地优化导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