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下,很多实体创业者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存想尽一切办法。南七道联系到一位深圳的实体创业者,杨光(化名),请他来讲述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我在深圳与合伙人钱亮(化名)合作办厂,生产新能源类设备的相关配件。钱亮是大股东,有资金、人脉广,主要负责外部的资金运转和业务洽谈;我则主要负责公司内部的管理,协调人员和资源配置等等。我们是同学,一直配合度还不错。早些年,“新能源”的概念火的就像现在的“共享经济”,同时上面也很重视,有一些扶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深圳这样一个地方,原材料价格上涨、房租上调、人工费用增加等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问题越来越严重。
制造业的传统是“先卖货再给钱”,下游的分销商是拿到货后,卖出去了40天到3个月再回款。但我们购买原材料,却是必须“给了钱再拿东西”,两边挤压之下,生存异常艰难,做得越大,有可能死得越快。赚取的每一笔利润,在前期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深圳及周边地区,房价几乎一年涨一倍,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上涨,各类成本带来的资金压力与日俱增。
实业如果哪天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斗。
业内存在着严重的恶性竞争,导致制造业整体利润急速下滑。一些外商在询价时,会虚报需求量,比如某个零件,本来只需要5000件,但谎称需要50万件,并在多家工厂询问比价,看哪家价格最低。他们会跟厂家透露信息称虽然第一次只拿5000件,但后续会大批量合作。这时,一些厂家为了留住“大客户”,就会不顾一切压低价格,有时甚至是赔钱的买卖。同类套路源源不断有人上当,利润都是精确到几毛几分,100块的产品,曾经有四五十的利润,现在连几块钱都不到。
于是我们开始疯狂的想办法降低成本。就在这时,来自某市工业园的邀请,成了我和钱亮突破困境的绝佳机会。对方给到我们一系列优惠,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当地负责人表示,会从三个方面给予扶持:免费提供100亩地,用于建设厂房、员工宿舍等;土地可作为抵押向当地银行贷款,享受第一年免息、之后视情况降息的优惠;前三年税收减免。负责人还表示对我们给予厚望,希望我们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达到千人规模,至少建五栋楼。
等人员齐备开始投入生产后,我发现,在总成本的控制上,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首先,虽然土地可以免费使用,但建厂房前后花了上百万,而且,之前说好的100亩地只看到50亩,预期的贷款金额一下少了一半。人员方面,厂里需要的工人数量原本就不算太多,虽然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比深圳少了,但是整体的培训和磨合成本都不低。而由于当地物流的落后,产品运输方面又多出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对规模还不够大的小厂来说,起码前期来看,搬家的利益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与此同时,钱亮的心态和处事风格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以前在深圳,他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跟我详细聊聊公司内外情况、行业最新消息等等。但是现在,钱亮日常打交道的人,除了工业园里其他老总,就是之前的各种负责人和各类资源的中介。比起厂里的订单量、生产情况和利润,他更关心今年还有没有什么科技新秀奖、奖金多少、媒体曝光度高不高、以及如何利用手里的资源向银行贷更多款。
在负责人的推荐和引导下,钱亮如愿以偿的拿到了某科技创业荣誉奖项,但100万的扶持奖金,刨开中介的,关系户的,剩下的并没有多少。钱的事一直都是钱亮在处理,我就没太多过问。通过一些关系,拉到更多扶持和资金,已经成了部分中小企业主的主业,生产反而成了配套的事。
慢慢的,园区内已经有一部分公司开始关门了。最先离场的有两类,一种从一开始就是空壳子,整个厂才几个人,圈地盖房再出租,或者去忽悠投资人投钱、套银行的钱,一旦利益到手或阴谋败露,就头也不回的跑路了。另一种是小型加工厂,前身是各种小作坊,它们处在整条食物链最底端,活做完了上家却迟迟不结算,开不出工资又没人继续干活,最终只能被大公司吞并或者直接破产。
事实上,我们的公司也处于被庞大订单量拖垮的危机之中。为了让公司表面上订单流水的数字足够好看,拿到更多的扶持或吸引风投,我们也走上了压价竞争这条路。尽管合作对象的规模越来越来大,交易额越来越高,但原材料和人员扩张等成本也在爆炸式增长,需要高额现金流的支撑。但由于一直以来利润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公司根本没有持续扩张的实力,也无法负荷如此庞大的订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