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是自己的磨刀石
周曾经说过:竞争对手是自己的磨刀石。其实对员工来说,他亦如是。
周鸿祎绝对控股企业,以工作狂的姿态施行高压统治。他成天把网络实名摆弄来摆弄去,总能找到新的功能、合作者和目标,然后凶猛地推行,要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周鸿祎随时监控各部门流程,不辞劳苦。他不喜欢上班时间开会,因为他觉得那样耽误工作,是“集体偷懒”,于是大家经常折腾到半夜;他妹妹曾负责客服,会上常被轰炸,给训得眼圈红红。
“早期融资规模太小。没有钱的话你不能承担错误,可能一个错误就会让企业整个翻了,对不对?企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一直在为生存而担忧。”时过境迁,周反省当年的管理:“当时的心态也不是特别好,因为生存压力大,对团队、员工和自己的压力都比较大。”
周鸿祎是个不断自省的人。他被大家称为“口水大王”不光是因为直言不讳,很多问题都自问自答了多遍。早期产品白皮书的每句话都经反复朗诵、推敲审定,就像把课本抄上一百遍的小学生。
在员工看来,除了工作上苛刻以外,这家伙机敏、幽默,不难相处。
从创业者又变成了外企经理人
熬过了互联网低潮,自建销售渠道是3721走向盈利的突破口。周鸿祎的买卖越做越大。到了2003年底,他把年收入近两亿元人民币的3721 标价1.2亿美元卖给雅虎。接下来又收编了雅虎中国。由此时算起,这只“土鳖”深入敌后,当了两年的“海龟”。
雅虎中国顶着互联网巨头的大帽子,当时在中国基本没有影响力,一段时间连老板的位子都空缺,“水土不服”之严重在外企中也是罕见的。雅虎看中周的团队和现成的营收,预示了这是一场急功近利的收购。
周鸿祎转身当了雅虎中国总裁,从创业者变成了外企经理人。为了团结雅虎中国的老人们,他拍桌子、骂娘,喝高了还摔坏了门牙。但周并非多愁善感的人。“离开的人是因为不适应变化,”他简单地总结。面对媒体,周开始谨言慎行,按照外企的套路办事。
2004年,周鸿祎实现了雅虎中国历史上首次盈利。现金收入超过4000万美元,毛利接近1000万美元,同时把一搜和1G 邮箱做起来了。
周鸿祎终究未能力挽狂澜
虽如此,他还是无法改变一切。雅虎中国全部业务就靠3721 挣的钱养活;考核指标全部是利润,周做得越多就越削弱利润,非常矛盾。
到2005年,百度上市、Google进入,门户压力日增……仗是打不下去了。
2005年8月,周鸿祎宣布辞去雅虎中国总裁,在两年协议期未满时离开,随后成为IDG VC合伙人。外界估算周鸿祎得到3721 最终卖价的六成———超过五千万美元。
2005年的秋天是段沉郁的日子。离职雅虎中国总裁,很容易被理解成自“职场高峰”滑落。周鸿祎回到了起点。一些人奇怪他“没把碗里的肉吃完”;也有人判断他将被边缘化,成为可以随时“踩一脚”的出局者。
“当初在雅虎拼命做,就是为了给中国互联网做些事情。当我意识到这种可能不存在,就决定退出。”他淡淡地说:“头衔不重要,最后大家记住的是你做了什么事。江湖混久了,活着就是硬道理。活着就有机会。”
对于雅虎而言,“杨致远在中国是赌徒心态”的评价显得“脑后有反骨”;但在了解周鸿祎性格的人看来,这家伙如果安于当经理人、搞办公室政治、面对恶意攻击“沉默是金”……那才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