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编辑 孙远之)今年9月,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学生姚振南休学一年后,又返回了校园,继续完成他的大四学业。
两年前,他和三个热爱足球的电机学生一起创办了一家体育文化传播公司,专做业余足球赛事的组织服务。一年前,公司走到了困难的时期,他选择了休学创业,全职带领团队走出困局。
“同学们读四年本科,我读5年,没有任何后悔,因为我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在第一时间回到学校,就是想继续学业。我从未想过要以学业为代价做任何事。不为文凭,只为我的大学带给我的本质的转变。”姚振南说,这是他的真实想法。
创业初期举步维艰
姚振南是一个上海男孩,从小喜欢踢足球。进了大学,他和同学们组建了球队,却常常为找谁踢球犯愁。“我们就萌发了组建一个专门的赛事公司,提供专业的集成赛事服务,整合包括裁判、场地、装备、保险等体育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打造专业级别的草根赛事。”姚振南说,这就是他们创业的初衷。
想到就干。2015年6月,四个热爱足球的电机学生在校内创建了上海心魄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驻学校提供的创业店铺。
创业初期的资金由大家一起凑。第一个赛事就从临港的高校起步。从寻找球队组织球队报名,安排赛程赛制、寻找裁判、匹配场地裁判,安排场记,记录场上数据。还要保障物资到位,安排每场比赛的到场拍摄、写战报、微信运行发布。姚振南说希望通过切入赛事这个线下入口,试图去整合体育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服务高校内的业余赛事。
第一季赛事,公司成功拉到4000多元社会赞助,但最后加上大家凑的共1.2万元在赛事中全部用光,没有任何盈利。其中凑的钱都是大家的积蓄和生活费。赛事结束,4位创办人口袋都空了,姚振南说,那时每天吃饭都成问题。
4位队友没有气馁。2016年9月,他们又开始策划第二季赛事。这次联系了上海二十多所高校,200多支参赛队。姚振南向父母预支了2年的生活费,一共10万元,用于前期的启动。“当初就想通过拉广告来盈利,一共拉来四五万元吧,但办赛事非常烧钱,最后加上自己的10万元,全部都赔了,还是一分没赚。”
就在这个赛季,他们推出第一款工具型APP。这款APP只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场记记录每一个球员的场上运动数据,经过后台简单计算,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反馈给每一位参赛球员。该功能在当时的测试阶段就收获了球员很好的反响。
越挫越勇继续前行
第二赛季结束后,姚振南总结发现,虽然参赛队规模有了扩大,但在商业模式上存在着巨大缺陷,仅靠拉赞助和投钱的推广可行性很低。队伍越多,亏得就越多。
“既然已经开始,就不能轻易结束。”姚振南仍决定继续办第三季,可一同创业的队友有的因为学业、有的因为精力有限离开了创业团队。团队经过痛苦的重新组队,吸收了新队员。而这个时候姚振南也刚好升大四,公司走到了关键的时期,为了不辜负团队的努力和资金的投入,他权衡再三,选择了休学创业。为了最初的梦想,咬牙坚持。
这一季赛事,他们决定改变商业模式,收缩战线,从单纯拉赞助转变为收费制赛加赞助结合,即每个参赛队需支付666元报名费。最后在临港地区有16支队伍参赛,第一次有社会球队参与。由于商业模式的改变,公司首次实现了收支打平。
“尽管没有大的盈利,却鼓励了大家的士气。”姚振南认为,这也是大家还有信心继续前行的理由。现在,姚振南正在和他的队友筹划第四个赛季。
创业就是不断地试错
两年的创业经历,在姚振南看来,公司目前仍然处于快速试错,探索模式的阶段。为了更加优化赛事体验与服务,他们也正在开发2.0版本的APP。通过APP,球员可以去成立球队,找到球队,参加赛事,进而通过系统,匹配裁判、场地等服务,更重要的是,球员将不断在APP中沉淀赛事数据,形成一份真实科学的运动履历。
“公司现在已走上了正轨,在全职创业的一年中,我发现大学的学习锻炼是踏入社会的基础,决不能放弃学业。尤其是在学生会工作的两年,助我站上了更宽广的平台、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在思维模式和执行方式上有了长足的锻炼和进步。我也更珍惜这最后一年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姚振南的整个创业过程,上海电机学院一直予以关注。校团委书记吕小亮说,学校鼓励学生在校内尝试创业,近3年在校创业的学生数在20 人左右,但大多数是学习和创业同时进行,真正下决心休学创业的只有姚振南。创业一定很辛劳,但当创业学生克服一切完成一件真正想做的事,那种成就感也是无法比拟的。学校也鼓励他能回来完成学业,通过创业实践学生可以检验所学、收获真知,同时找到自己短板,使得复学后的学习可以更有针对性,对未来的成长发展有裨益。
更多创业内容请关注财经365新三板创业频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