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编辑 孙远之)张磊,是一名85后蜡像艺人。从小迷恋雕塑的他,却在大学误打误撞进了国画系。大学期间,他日夜在寝室埋头“玩泥巴”,几年下来在学校小有名气。那时香港剧组曾高薪挖他做道具。他想若是去了会废了手艺,果断拒绝。毕业后,他在广州租下单间,开始创作。如今,工作室已在网购零售平台上找到销路,月入十几万。
事实上,雕塑作为艺术品门类的一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若不是科班系统学习过的人很难入手创作,也需要在求学阶段更沉住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彼时,有不少人学完雕塑后就去搞绘画创作,相比之下,没多少人会选择清苦的创作。
蜡像制作,要经过雕刻、倒模、脱模三个程序,即在做好泥塑表面倒模后,将模块重新拼组,并在中间灌注硅胶凝固,拆下倒模,形成头部或身体。然而,简单的三步,涵盖了异常繁复的细节。
泥稿是最关键的一步。十天时间,有九天需要反复调整人物神形态。与普通雕塑不同,堆泥塑形完成后,在此基础上,用3-4种自制的工具,精细地刻出皮肤纹理、眉毛、头发,还有小到难以肉眼看到的毛孔。翻模之前,全部铲掉,涂上硅胶后,再进行细雕,十万根头发,精密地一根一根植入。有时候一个细节卡住,就会停滞不前,要很久才过得去。
他对雕塑的喜爱始于小学二年级,那时就爱拿老师的粉笔来刻人物肖像,最初用手抠,后来用针挑,乐此不疲。他抠过的人物肖像有刘德华,葛优等。小时候太调皮,只有这玩意能让他沉下心来。
在2006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他有更多时间投入到雕塑中。大一时,他便买回一堆泥巴,开始了夜以继日在宿舍中堆泥稿的日子。那会儿他甚至可以一个月不出门不停地做,全靠室友帮他打饭回来。有一天,他意识到不对劲,因为持续盯着强光照射的雕塑十几个小时,身子一晃,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到了。
2010年毕业后,他来到广州小洲艺术区租下一个小单间,开始单干。那时只有他一个人折腾:装修制作房,电焊楼梯,到外地买材料,各种杂活自己做齐。过了好一阵,才有其他合伙人逐渐加入。
他曾接到一个让他一夜无眠的订单——为一位意外死去的母亲制作蜡像。由于家人没有找到她完整的尸体,女儿痛苦之中找到了他,希望10天内做出跟真人一模一样的“母亲”。这个蜡像对应着一个灵魂和一家人的情感寄托,分量很重。他从照片和她亲人的描述中,逐渐拼凑出了这位母亲的样子:一位慈母,一位救人无数的乡下好医生。那时候,为了用心做好每个细节,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十天后,女儿与“母”见面了,哽咽道,太像妈妈了。他说,你说像,那就真的像吧,希望老太太安息。
七年,这些雕工已经融合在了他的日常生活里。他死命喜欢雕塑,就一定会坚持下去。要发展,先生存。他的大部分客户都是从网购零售平台上找过来的,平台给了他一个全身心投入到创作的可能。因为把时间都投入到雕塑中,他自己也从不玩游戏,甚至连电脑打字都不太会。
他未曾料到,做蜡像这门手艺,可以通过网络零售平台产生这么大的能量。最近一个月来,他们的工作室几乎一天一个订单。这个月工作室收入大概有十几万,每件作品的价钱在8000元到60000元之间浮动。做完这批雕塑后,他们会出一批货,包车给客户送过去。
李娟是他重要的合作伙伴。他负责专心创作,她负责网店运营,在网购零售平台上为他介绍订单。客户主要来自博物馆,教育基地,蜡像馆等,他们习惯了在网购零售平台上找合适的供应商。偶尔也会有个人客户通过这个平台找过来。
做这行,难在一个“像”字。形态五官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神态,即一个人平时正常的状态。对此,雕塑人有个专业叫法是“体量”,是一种饱满,具有扩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占据。通俗的解释是体积感要强。
直至现在,他兜里依然经常揣着两块油泥,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捏一捏。他从小学画画,但画画是假立体,做雕塑感觉实实在在,摸得着,有实在感。这份热爱,他不想放弃。
想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关注财经36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