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产保护总监叶智飞
财经365讯(编辑 孙远之)昨日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披露了过去一年打假的成果:2017年共排查出5436条销售额远超起刑点(5万元)的疑似制售假线索,执法机关接收1910条,已进行刑事打击的有740例,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有刑事判决结果的有63例,这些案件的平均办案时长约344天,共判决129人,但其中104人判的都是缓刑,实刑率仅19%。
阿里平台治理部知识产权保护总监叶智飞透露,80、90后已成制售假的绝对主力军,假货毒瘤的侵蚀已经让年轻人铤而走险走向犯罪。“必须要完善法律法规,对线下假货生产源头进行围剿,全社会共同推动制假直接入刑,并引入惩罚性赔偿,让制售假者倾家荡产,才能彻底遏制全社会的假货问题。”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说。
阿里巴巴法务部高级专家卫知介绍,证据认定难是导致打击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产保护总监叶智飞举了一个10年制售假货被抓三次的案例。2017年,西部某省公安机关在阿里大数据协助下破获一起公安部督办特大调味品案,警方跨多省缴获数十万袋假冒调味品。该案主犯师某之前在一家正规调味品厂从事打假工作,曾配合当地警方打击过假冒该品牌调味品的制售窝点。在高额利润诱惑下,师某转而制假,2006年、2011年,其两次因参与制售假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均被取保候审,直至2017年因制售假“三进宫”。
叶智飞介绍,正是由于犯罪成本过低,线下假货生产源头仍未根除,许多制假售假犯罪链条和网络依然活动猖獗,甚至形成行业性、领域性、区域性假货产业带。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孙军工根据阿里巴巴的打假实践,总结认为中国的假货产业带呈现出七大特点。
第一,假货产业带分布广泛、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特点非常鲜明,从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广泛的流向;
第二,假货的产业从业者青年人居多,80后、90后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第三,假货产业已经分布到各个产业,从鞋类、服装、箱包、保健品、数码产品,大量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
第四,假货问题已扩散到线上交易的不同场景中并呈现跨平台流窜的态势,不仅传统的电商平台面临假货困扰,社交平台已成为一个新的假货洼地;
第五,假货在线上线下交互隐蔽地传播已成为普遍现象;
第六,假货的跨境流窜已逐渐成为趋势;
第七,以知识产权流氓和刷单炒信,收取保护费为代表的网络黑社会现在开始盛行。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假货,不仅仅需要相关部门打击假货,还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为打假提供法律保障!
想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关注财经36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