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三板 / 融资 创业 / 动态 / 观点 > 令人疑忌的比亚迪与中国公司(3)

令人疑忌的比亚迪与中国公司(3)

2018-08-13 09:11  来源:虎嗅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虎嗅网

中国出海企业总是出手阔绰


比亚迪并不是唯一一个和欧洲足球俱乐部产生财务纠纷的中国企业。2017年,一位名叫李勇鸿的亿万富豪一举买下有着悠久历史的意大利米兰俱乐部。当时这一举动曾引得观者啧啧称奇。然而仅过了一年,米兰就再次易主,新老板是臭名昭著的美国“秃鹰资本”——埃利奥特基金。


这个故事并没有多少错综复杂的剧情,根本原因很简单,李勇鸿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无法给米兰持续注资。


相比于李勇鸿的黯然离场,阿斯顿维拉的老板夏建统(Tony Xia)的表演更具喜剧色彩。在这位思维古怪的老板的“英明管理”下,阿斯顿维拉“成功”堕入财务危机的泥潭,球队的竞技状态也是逐年下滑,如今你已经无法在英超联赛中看到这支队伍的比赛了。


降级已然令人沮丧,但阿斯顿维拉俱乐部现在还有更愁的事:他们的夏老板已经无力从中国调来资金了。


 “这两家俱乐部被收购时都处于中国资本的积极扩张期。那时候,财大气粗的中国资本纷纷投资海外体育产业——更具体地说,主要就是足球俱乐部。”《中国体育内幕》(China Sports Insider)的马克·德雷耶指出,“尽管两支俱乐部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老板却有几分共通之处。首先,虽然两位商人看上去富可敌国,但他们的名字在中国商界却并非如雷贯耳(如果不说是籍籍无名的话)。也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自从接手俱乐部,两人就不约而同地想要向外界证明,自己绝非等闲之辈。而这种自我证明的方式也很简单——不厌其烦地告诉世人:‘我很有钱。’当然了,后来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


“除了疑团重重的身份,这两人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外界始终不清楚他们收购足球俱乐部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而这一点是非常令人不安的。”德雷耶续道,“而最终,两个人还步入了几乎完全一样的结局——因为风向变了。”


欧洲职业联赛中所出现的这些中国资本只不过是中国力量的冰山一角。体育圈之外,涉足其他重要领域的中国玩家不胜枚举,就比如安邦、海航、万达。不过这“三巨头”的命运也着实令人唏嘘,他们曾在海外市场积极并购,风头一时无两;然而转眼之间,这三个中国出海企业中名头最响亮的公司又都不约而同地遭遇了现金流危机,以致无以为继,只好被迫退出。


在许多类似的故事里,主角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商界大亨,他们快速崛起,登临巅峰,又戏剧性地突遭变故,黯然离场。人生的大喜与大悲高度浓缩在这些传奇人物身上,令看客在品评其奇闻轶事之时亦不忘感慨一句:“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争。”


然而看客们却并不知道,在大亨们大起大落的命运中,感触最深的其实另有其人。


2016~2017年间,我曾在一家被外媒称为“全球扩张超新星”的中国企业供职。这家互联网企业和娱乐公司由一位才智过人又野心勃勃的CEO掌舵,他的计划是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技术帝国。在他的要求下,该公司在全球主要的技术中心、娱乐中心和金融中心开设了诸多分支办事机构,各个办事处都在本地区精心策划了多个大型活动。此外,这位CEO还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疯狂吸纳全世界最顶级的人才——自然的,其付出的代价也是令人咋舌。


不过在我看来,这家公司的很多做法简直就是在蔑视商业与金融的“基本物理定律”,所以在收到邀约后,我决定先咨询一下相关专家,试图充分了解这家公司的方方面面。尽管最终我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但我其实也清楚地知道,这是在赌博:作为玩家,我当然希望自己赢;但考虑到赌桌上的风险,我也随时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


对于那位CEO,从我的情感出发,我对他钦佩非常;然而理性地讲,我还是无法完全相信他为公司所编织的那些未来。


说到这里,我想补充一句,其实像我这样,带着怀疑主义的谨慎就业观去职场打拼的人并不在少数。我认识过许多和我观念类似的人,他们能透过各种天花乱坠的宣传话术,洞悉世界的真实。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都相当顺利。不少人还尝试过多家知名公司,但无论在哪儿,他们的工作表现都会给雇主留下深刻印象。


不过也有另外一群人。


几个月前,一位曾和我一起供职于那家互联网企业的同事给我发了封邮件。在附件里的文档中,他对我倾吐了自己的心事。他说他几乎大半生都在抑郁症的泥潭里挣扎,无法找到哪怕一份能令自己收获成就感的工作——直到他听了那位CEO的演讲。


他告诉我,自那以后,那位CEO所说的每句话他都深信不疑。CEO说他的员工应该“all in”,于是他就全力工作,毫无保留;CEO工作状态激扬澎湃,于是他也将抑郁症的顽疾彻底甩掉。他甚至还将这份热情传导给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试图让他们也成为这家公司的忠实拥趸。他对公司管理层所发布的信息深信不疑,即使当严重的财务危机已经让他挚爱的企业不可挽回地驶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也是浑然不觉。


当然,最后他还是知道了那个人尽皆知的秘密——在他只剩几周就将被公司裁员的时候。


完全可以想象,当知晓一切的时候,他的那种绝望与无力。尤其是当想起自己曾多次在他人面前称赞公司时,他更是感到羞愤难当。于是,他决定保守秘密。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样准时出门,但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去公司,而是一个人在一家咖啡馆呆坐了一整天。从那之后的每一天,他都这样度过,直到几周后,意料之中的大裁员决议来了……


被遣散的员工有数百人。当时公司给出的说法是,这种离职方式能让他们“以体面的方式离开公司,更好的迎接下一段挑战”。


如今,我的那位同事已经从“上一段挑战”所带来的阴霾中走出来了,他的生活看上去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我之所以要讲这件事,只是想说明一点:当一家大型公司轰然倒下时,不要只关心那些所谓的传奇人物,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千百个和我这位同事有着相似命运的人。他们中有些人也许能成功走出苦闷,但也总有一些人不那么幸运。


我听说有的员工在离职时,公司还欠着他几个月的薪水;我还听说,有的人为了工作而无暇照顾家庭,于是被公司裁员后,只得面临妻离子散、孑然一身的境地。但即便如此,他们所经历的也不是最糟的……


最后我想说,我见过许多因公司原因而被迫离职的人,我发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就职于中国的企业还是就职于国外的企业,那些离职后痛苦最深的人都是最相信公司的人。他们相信老板,相信CEO所承诺的未来。所以当大厦将倾之时,他们所感受到的幻灭感绝非他人所能体会。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最痛苦的人其实是公司里最好的员工。然而现实的悲剧性在于,猜疑之人总会收获更多回报,而忠义之士所得的却只有痛苦。


那么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怀着怎样的心态去看待中国企业才是最明智的呢?


谈到这些中国的企业悲剧,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总是会给出不同的解读。


有些人把责任推给了自负的企业领导人,认为他们野心勃勃却志大才疏,只会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却不知该如何将梦想落地生根。 


还有些人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的经济大环境,认为信贷紧缩和监管压力是造成那些出海企业遭遇困境的幕后推力。


当然也有人认为腐败才是罪魁祸首。在他们看来,这些企业所进行的海外扩张,不过是极少数人试图将非法资产以看似合理的方式转移到海外账户的手段。


由于才疏学浅,经历有限,对于上述解读,我个人也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判断,不知道究竟何者更接近事实真相。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拉回到文章的开头,再次审视下比亚迪这次的公关危机,也许我们可以约略找出答案。


首先我想明确一点:我无法对比亚迪的财务状态评头论足,因为我手中并没有任何证据或是相关信息可以支持我在这方面长篇大论。我所知道的是:


第一,这是家正在进行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


第二,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几乎所有把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当一回事的人都因他们的选择而付出了代价;


第三,据我所知,其他国家的很多大型公司也有过诸多不良行为。前文所罗列的那些中国企业的个中罪状,很多老牌欧美大企业也曾经尝试过(或者至少从事过与之类似的勾当)。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企业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新人”身份。我们知道,几乎在所有环境里,初来乍到的新人都免不了要被“老人”排斥,商界也如是。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是无瑕白璧,仿佛所有针对他们的指控都是欲加之罪。事实上,相比于老牌国际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在公司管理方面确实缺少必要的透明度。不仅是企业,中国的财政体系也不够透明,法律体系更是如此。作为一个在这里学习、工作,密切关注中国商界的写作者,我每一天都能体验到这些透明度的缺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你把公司开在了大洋彼岸的某个小镇里时,你觉得当地投资者、政府官员、消费者亦或是潜在的员工会带着怎样的预设立场去审视你的公司呢?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比亚迪都难言完美。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家严肃的公司,从事的是合法的业务,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也是物有所值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一家能获得像沃伦·巴菲特这种保守投资者青睐的公司也必有其过人之处。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企业”,而在于“出海”这个语境。在过去几年里,每当中国企业在海外风生水起、博得关注之时,映入世人眼帘的既不是稚拙的蹒跚,亦不是缓慢的前进,而是喧嚣与仓促、混乱与失败。最终,当硝烟散尽,散落于地的总是大叠未偿的欠款与大量未解的难题。


外国人对中国的体制缺乏透明度的担忧由来已久,但这也并不是什么新现象,百年以前如此,百年以后照旧。正是因为这样的担忧始终存在,每当外国人谈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往来与外交关系时,“开放”永远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那么是不是没有透明度就无法获得世界的信任呢?也并不见得。日本的企业文化就一直以无法为外人理解而著称,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通过其他方式赢得世界的信任——比如产品和品牌。外国人可能难以理解他们的公司管理方式,但却能从他们的产品中了解这个国家的工艺方法和行事风格。所以当丰田的造车模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标杆时,日本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已经悄然建立。这种信任,既来自于日本企业对产品细节近乎偏执的坚持,也来自于他们对新鲜事物异乎寻常的谨慎。他们可能对世界并没有那么开放,但他们至少能将自己的态度贯彻始终。


然而,当日本出海企业也在近几年连遭打击后,他们反而成为了中国同行眼中的反面教材。这或许部分解释了为何中国企业既不重视产品,也缺乏贯彻始终、内外一致的经营理念。


我仍然愿意相信比亚迪家是值得信赖的公司,不过我也必须指出,目前的环境对于志在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企业而言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艰难时世。在这种态势下,他们必须加倍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打碎怀疑论者的预设立场。


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充满猜忌眼光的世界中跋涉,对于比亚迪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次自我修炼的良机。他们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吗?有可能,但前提是他们能把诚实交易与透明化管理落到实处。虽然他们目前尚未达成这两个基本条件,不过我很期待有一天他们能用自己的行动成功说服我这个疑忌满腹的外国人。


看完此文,想获取其他股票资讯,欢迎大家关注下财经365股票频道!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